激昂的近义词
- 昂然 1.高傲貌。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 ▶元·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摺:“怎生见真佛昂然不拜?”巴金《春》十五:“他依旧板着面孔坐了片刻,才推开椅子昂然地往他的书房走去。” 2.特出鲜明貌。 ▶清·黄蛟起《西神丛语•蒋梦鹤》:“云亭来省女,遇雨,暂避义塾。见一生踏石上,两足印昂然。”
- 亢奋 (亢奋,亢奋)极度兴奋。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他大约像西班牙的牛一样,一看见红色,便会亢奋起来,做出一种可怕的行动的。” ▶刘心武《没有讲完的课》:“她那被银灰色围脖衬托着的脸上泛出亢奋的红光。”
- 高涨 (高涨,高涨)(物价、运动、情绪等)急剧上升或发展。 ▶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加三倒,一斗粗粮折四量。” ▶续范亭《国难严重中纪念国庆》:“在辛亥革命以前,同盟会的民族思想是很高涨的,因此一举而推翻清朝。”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一章:“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的求战情绪益发高涨。”
- 冲动 (冲动,冲动) 1.诱动;挑动。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摺:“小闲!我这等打扮,可冲动得那厮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摺:“休说别的,只这一套衣服也冲动他。”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七节:“日本争得先着,三国落后了,沙俄大受沖动。” 2.沖击撼动。 ▶《水浒传》第九五回:“霎时有无数兵将,从西飞杀过
- 激越 1.高亢清远。 ▶汉·班固《西都赋》:“櫂女讴,鼓吹震,声激越,謍厉天。” ▶唐·柳宗元《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羽觞飞翔,匏竹激越。” ▶清·江炳炎《琵琶仙•乙巳二月》词:“谈往事,苍凉激越,更唿饮武功遗宅。” ▶叶圣陶《倪焕之》二六:“他说到末了,声音转为激越,神色也颇飞扬,正像一个在行的煽动家。” 2.激扬
- 昂扬 (昂扬,昂扬)奋发向上;激昂。 ▶郭小川《送同志们》诗:“同他们一起迈着昂扬的步伐。”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声音完全听清楚了!像山洪、像裂帛,昂扬、悲壮,透过监牢层层的铁壁,传到四个青年的耳朵里。”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浪花拍击工人们,好像要使人们的情绪更加昂扬!”
- 振奋 (振奋,振奋)奋起;奋发。 ▶唐·李咸用《送从兄入京》诗:“大抵男儿须振奋,近来时事懒思量。” ▶明·李东阳《寿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力自振奋,弹压权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终于这个令人振奋的时刻到来了。”
- 激扬 (参见激扬,激飏)
- 激动 (激动,激动) 1.鼓动;触动。 ▶《宋书•颜竣传》:“翻戾朝纪,狡惑视听,胁惧上宰,激动闾阎。”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灵彻上人》:“缁流疾之,遂造飞语,激动中贵,因诬奏得罪,徙汀州,会赦归东越。” 2.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动。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巴金《家》一:“因为我
- 高昂 1.高峻挺拔。 ▶唐·李成《山水诀》:“路须曲折,山要高昂。” 2.高高地扬起。如:高昂着头颅,走向刑场。 3.指声音、情绪等向上高升。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三章:“同志们个个像小老虎似地,士气分外高昂。” 4.昂贵。 ▶《南方周末》1992.9.18:“平时出外跑推销,骑自行车太累
- 兴奋 (兴奋,兴奋) 1.奋起。 ▶明·刘基《祀方丘颂》:“提三尺剑,由一旅兴奋于长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黎元洪布告山东人民文》:“曷勿及时兴奋,共襄大业?” 2.激动。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兴奋’我很赞成,但不要‘太’,‘太’即容易疲劳。” ▶巴金《灭亡》第十四章:“他异常兴奋,浑身发烧,头脑也有点
- 慷慨 1.情绪激昂。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贯歷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 ▶李善注引如淳曰:“激厉抗扬之意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士衡长七尺余,声作钟声,言多慷慨。” ▶清·王猷定《梁烈妇传》:“材伏哭叩头,举火,烈妇死,三十余人从死,其慷慨赴义如此!” 2.性格豪爽。
激昂意思:亦作“激卬”。
1.振奋激励,激励。
▶汉·刘向《列女传•王章妻女》:“妻呵怒曰:‘仲卿尊贵。在朝廷谁愈于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唐·怀素《自叙》:“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盖昇平之际,物色人才,危急之秋,激昂忠义。”
2.激怒而使之感悟。
▶《文选•扬雄<解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