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及注释

位置:搜成语 > 诗词大全> 讼狱翻译及注释

讼狱翻译及注释

查看讼狱全诗

译文  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明的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  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犹如细雨滋润万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下面也没有被冤枉的百姓,用来喊冤的肺石则冷冷清清。  虽然幽苦能帮助人们弃恶从善,牢狱可能就是福堂;上古的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一个圈也能成为监狱。  和人结怨打官司可以说是“鼠牙雀角”的争斗;但是犯人诉讼冤情则有“抢地吁天”的惨状。  狴犴生得勇猛肥大,能看门守户,因此古代的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棘木外面长着针刺但里面却是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大多在棘木下审理案件。  乡亭的监牢有“岸”,朝廷的监牢有“狱”,谁还敢为非作歹,违法犯罪;死了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服过刑的人也不可能再用金钱赎回,所以上面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量刑定罪。  “囹圄”是周代的监狱,“羑里”是商代的牢房。  脚镣、手铐是用来拘捕犯人的刑具;在囚禁的犯人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被冤枉的好人。双方互相争执而不相让就是“鹬蚌相持”;无故受到牵连则是“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是指唐代的酷吏周兴自作自受;“下车泣罪”则是大禹对百姓的怜悯。  好打官司称为“健讼”,没有罪而受到牵连则称作“株连”。  帮助别人解除诉讼,称为“释纷”;被人栽赃冤枉称作“嫁祸”。判徒刑流放去做苦役的称“城旦”;充军到边境守边的称作“问军”。  “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三木”是铐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种刑具。  古时候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隋代以后的刑法则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的时候削木为吏,犯人能够抱木吏自己到庭受审,今天这种古朴的淳风在哪里呢?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将两百多名死囚释放回家,规定第二年秋天再归狱受刑,结果这些犯人如期而至,古人的诚信实在值得赞许。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姓对唐代益昌县令何易的廉洁及治民有方的称颂;“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则是百姓对唐代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的赞美。  由此可见,治理乱世要以刑罚为重,这好比治病的良药;振兴太平则要以道德教化为先,这如同强身的饮食美味。

注释  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之句。后来多指遇事不平而发出不满的声音。无讼为贵:《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以打,这才是可贵的。  恤刑:指古代中国用刑慎重不滥。《书·舜典》:“惟刑之恤哉。”桁杨雨润:本意为桁杨像细雨润物,后比喻贤明的君主慎用刑,而使罪犯被感化向善,犹如细雨滋润万物。桁杨,古代的一种刑具,枷在犯人的脚上或脖子上。《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肺石风清:肺石很冷清,用来形容没有受冤而告状的人。肺石,传说为古代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百姓可以站在石头上面控诉地方官员,因为色赤并且如肺形所以得名肺石。  囹圄:牢狱。福堂:幸福的地方。画地亦可为狱:上古的时候民风淳朴,相传在地上画个圈就可以作为牢狱。  鼠牙雀角:《诗经》中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何以诉我讼”的诗句。后来用“鼠牙雀角”作为争讼之辞。抢地吁天:以头碰地,口呼天。形容状况极为凄惨。  狴犴: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善于守门,长得勇猛肥大,因此古代的夏禹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棘木之下:《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后来都称棘林为法庭。  乡亭: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古代称乡亭拘押罪犯的地方为岸,称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为监狱。作奸犯科:为非作歹,做坏事,违法乱纪。原情定罪:考察犯人的行为,量刑定罪。《汉书·路舒温传》:“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羑: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商纣王曾将周文王囚禁于此。《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桎梏:脚镣手铐,古时用来锁住犯人手脚的刑具。《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缧绁:也作“累绁”,拘捕犯人时用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论语·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鹬蚌相持:古时寓言,蚌张开壳在海滩上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轻而易举地都捉住了。后用“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从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或比喻挑拨别人的矛盾,自己则从中取利。池鱼受害:源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传说春秋时,宋国城门失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被汲干了,河中的鱼因此而死了。后来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  请公入瓮:也作“请君入瓮”。来俊臣和周兴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喜欢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周兴吃酒,假意问他:“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将囚犯丢入正在火上烤的大瓮中,还有什么事办不到?”于是来俊臣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周兴慌忙叩头认罪。下车泣罪:也作“神禹泣罪”。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意为夏禹外出时看见犯人,下车询问而哭泣说:“尧舜时,人们都以尧舜的心为心,而现在,百姓都以自己的心为心,这都是我治理不好造成的!叫我怎么能不悲伤呢?”后来用“下车泣罪”喻广施仁政,自责其失。  健讼:《易·讼》:“险而健,讼。”后来人们误将“健”、“讼”两字连读,因此把好打官司称为“健讼”。  解讼:解除诉讼。释纷:消除纠纷。嫁祸:移祸于人。《史记·张仪列传》:“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城旦:修筑城墙,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谴戍:发送犯人去守边境,使其效力赎罪。《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问军:问罪从军。  三尺:也称“三尺法”。古时候把法律刻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三木:古时的刑具,枷、镣、钮,这三种刑具分别铐在犯人的颈、手、足上。  五刑:古代中国的五种刑罚。墨:黥面。劓:割鼻。剕:断足。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大辟:死刑。律例:刑法的正条及其成例。律就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补充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例案。后来古代五刑不断变化,从隋朝到清朝已经变为笞、杖、死罪、徒、流,即抽打、杖打、斩首或绞死、劳役、流放。  削木为吏:古时候削木头作为狱吏。相传古时民风淳朴,把木吏放在犯人家中,到了开庭审理时,犯人不需要人来捉拿,自己就抱着木吏到公庭。唐太宗纵囚归狱: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52年)十二月,唐太宗把死刑犯释放回家,规定他们来年秋天再归狱接受死刑。结果第二年秋天犯人们果然都按时归狱。后来太宗赦免了全部的犯人。纵囚,释放犯人。  何易:何易于。唐时益昌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很少。百姓曾作歌曰:“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卢奂:唐时南海太守,清正廉明,百姓赞之曰:“报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折狱:断案。  治乱之药石、兴平之粱肉:后汉陈实在他的《政论》中写道:“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罪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粱肉,即指美味的食品。

推荐古诗: 轻肥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遣怀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秋登兰山寄张五漆园送梓州李使君出守桐庐道中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洞仙歌(冰肌玉骨)

推荐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鸣鳖应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 不弃草昧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