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搜成语 > 诗词大全> 卷二十三翻译

卷二十三翻译

查看卷二十三全诗

  阴沟水源出河南郡阳武县的蒗渠,

  阴沟水的上口在卷县由大河给水,老渠道往东南流经卷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蒙城北面。据《 史记》 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 )蒙鹜攻占成皋、荣阳,首先设置了三川郡。蒙城大概就是蒙鹜修筑的,但不大清楚。老渠道往东流,分为两条,俗称阴沟水。

  京相潘认为是从河水分出的济水,也没有细究。这两条支渠都向东穿过济隧,右渠往东南流经阳武城北面,往东南穿过长城,流经安亭北面,又往东北流,与左渠汇合。左渠又东流,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面,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周襄王在这里慰劳晋军。所以《 春秋》 记载:甲午年晋文公到了衡雍,在践土修建了王宫。《 吕氏春秋》 说:在衡雍尊奉周天子。《 郡国志》 说:卷县有座垣雍城,就是《 史记》 里所说韩国献给秦国的那座垣雍城。左渠又往东流经开光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清阳亭南面,又东流与右渠汇合。阴沟水又往东南流经封丘县,横穿过济读,往东南流,到大梁与菠蔼渠汇合。梁沟开凿后,菠蔼渠老渠道实际上兼有阴沟和浚仪水两个名称,因此,《 水经》 说阴沟水发源于阳武县。阴沟水往东南流经大梁城北面,向左拐弯与梁沟汇合。两条水都往东南流,也都有鸿沟和沙水的名称。那条往东流相汇合的左渠就是饭水,这是这条支流源头部分的异名。因此《 水经》 说阴沟水源出菠蔼渠。

  往东南流,到沛县分出褪水,

  阴沟水先流入菠蔼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濄水。濄水在扶沟县承接沙水。许慎又说:濄水上流接纳了淮阳扶沟县的菠蔼渠,不可能到沛县才成为褪水的。《 尔雅》 说:濄水就是询水。郭景纯说:这是大水溢出而形成的支流。吕忱说:询水,就是濄水。褪水流经大扶城西面,此城的东北边,全是袁氏的旧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断折了,只有司徒袁谤、蜀郡太守袁腾、博平县令袁光的墓碑还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谁的墓了。褪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夏县西面,又往东流经逮城北面,城墙十分坚实,西头有城郭。褪水又往东流经大棘城南面,这是过去都县的大棘乡。《 春秋》 :宣公二年(前607 ) ,宋国华元与郑国公子归生在大棘会战,华元被俘。《 左传》 说:华元在出阵前杀羊慰劳将士,但没有把羊肉分给他的驾车人。将要开战时,驾车人羊斟说:过去的羊肉由您支配,今天的事情要由我支配了。就驾车闯入郑军阵中,所以华元被俘。后来这一带被楚庄王所兼井厂因而圈称说:大棘是楚国地方,有楚太子建的坟墓及伍员的钓台、池塘,如今都还在。褪水又往东流经安平县老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大棘乡就是从前的安平县,人民敦厚愚拙,容易统治。褪水又往东流经鹿邑城北面,人们称虎乡城,是不对的,这就是《 春秋》 时的鸣鹿。杜预说:陈国武平西南有个鹿邑亭,就指这地方。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298 )立。濄水以北有汉温令许续碑。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推举为贤良,授官议郎,以后调到温县当县令。墓碑是延熹年间(158 一167 )所立。濄水又往东流经武平县老城北面,城西南面约七里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上题字是:虞君之碑。虞君名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当过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残缺很多,不能辨认了。按范哗的《 汉书》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在县里当狱吏,管理犯人较为宽厚。他曾说:于公当里门的小吏,但他的儿子却做皿相;我虽比不上于公,但子孙未必不当九卿,因此给虞诩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魏武王最初被封在这里,最后,又以武平、华夏作为他的封地。濄水又往东流经广乡城北面。圈称说:襄邑有个蛇丘亭,就是过去的广乡,后来改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135 ) ,将这地方封给侍中挚填,立为侯国,就是广乡。濄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西南,分为两条水,支流向东北流,在赖城流入山谷,称为死褪。濄水又向东南拐弯,流经苦县老城南面。《 郡国志》 说:这里就是春秋时的相,王莽改名为赖陵。苦县老城四面的城门,修筑了几条宽阔的驰道,东面从赖乡开始;南面从南门穿过泄水,直通故台,故台西面朝向南门。另一条大道直通向广乡道西门的驰道。西边通到武平北门的驰道,直达北台。褪水又向东北拐弯,流到赖乡西面,谷水注入。谷水的上口承接襄邑县东面的涣水,向东流经承匡城东面。《 春秋经》 记载: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会见了晋国邵缺。《 左传》 说:商量对付投靠楚国的诸侯。京相蟠说:今天,在陈留襄邑西面三十里有旧时的承匡城。谷水又往东南流经已吾县老城西面。《 陈留风俗传》 说:匕吾县从前属于宋国,兼有陈、楚的部分土地,是过去梁国的宁陵县种龙乡。成帝、哀帝时这里的居民发展到八九千户,于是当地的士族、官吏要求设县。永元十一年(99 ) ,陈王封地被削,十二年( 100 )自郡划出大赖乡、直阳乡隶属于该县,取了个美名叫巳吾。这里还有陈、楚两地的旧习俗。谷水又往东流经拓县老城东面,' 据《 地理志》 ,这是淮阳的属县。城内有拓县县令许君撰写的《 清德颂碑》 ,别的石碑都破碎了,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只有此文的碑刻还看得出。城西南约一里左右,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是光和年间(178 ? 184 )所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椽许婴碑。许婴,字虞卿,是司隶校尉的儿子。碑是建宁元年(168 )所立。其余的石碑,文字都剥蚀不清,无可辨认了,看来应当也是像司隶等差不多的碑。谷水又往东流经苦县老城中,大泛滥时,就流遍四周的护城河;水小时,就只有一水独流了。谷水又往东流经赖乡。 城南面。这座城非常坚实,东北隅有台,显得较高。民间以为此台在谷水北面,因此又称此城为谷阳台,其实是不对的。谷水在这里东流注入濄水。濄水又往北流经老子庙东面,庙前有两块石碑,在南门外。汉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去祭祀老子,命陈国皿相边韶撰写碑文。碑的北面有两座很整齐的石网,石网南侧,是魏文帝黄初三年(222 )经过谁县时刻的,石网北边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石碑朝西,是陈国垂相鲁国的孔畴在建和三年( 149 )所立。北面就是老君庙,庙东的院子里有九口井。又往北,在褪水的旁边又有李母庙,在老子庙的北边,庙前有李母墓,墓的东边有块石碑,是永兴元年(153 )谁县令长沙王阜所立。碑文说:老子生在曲水、褪水之间。褪水又向东拐弯,流经相县老城南面,此城虽很小却很坚固,边韶撰的《 老子碑》 说:老子是楚国相县人。相县虚空荒凉,今天属于苦县,老城至今还在,在赖乡的东边,褪水流过城南。说的可能就是此城,但却没有城郭了。泄水又往东流经谁县老城北面。《 春秋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 ) ,楚国成得臣率领军队讨伐陈国,结果攻取了谁,在顿筑城,然后还师。王莽时叫延成亭,魏时设立了谁郡,是沈州的治所。沙水从南面分支流出,往北流经谁城西面,往北注入濄水。濄水四面环绕城边,城南有曹篙墓,墓北有一块石碑,碑北有一座庙堂,今天在遗址上还能看到石柱和石础。庙北有两座石网,互相对峙,高一丈六尺,顶椽、斗拱及立柱都雕刻着云纹,上面的围屏已经破碎,石网北边有一块圭形碑,碑上题着: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 )立。碑的背面又刻着诏书,两面碑文相同。石碑东西两边,相对立着两匹石马,高八尺五寸,石雕粗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马。附近有曹腾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颖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166 )卒。而未刻立碑年月。墓北有他的长子曹炽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曹君历任大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等职,调任长水,三十九岁死,熹平六年(177 )造。曹炽弟曹清的墓也在这里。墓东有碑,题着:汉渴者曹君之墓,熹平六年(177 )立。城东有曹太祖的故居,故居背靠城墙,面对民房,旁边是城壕,面临流水。《 魏书》 说:太祖当过议郎,后因病辞官还乡,在城外建了房屋,春夏研读诗书经传,秋冬到郊外射猎娱乐。文帝于汉中平四年(187 )出生在这里,当时天上青云像车盖一样笼罩着,到天晚才散去,指的就是此处。后来文帝在延康元年( 220 )驾临谁县,大摆筵席宴请乡里父老,并在故居设立祭坛,坛前立碑,碑题叫大飨之碑。碑的东北面、泄水南面,有谁定王司马士会墓。墓前有块石碑,是晋永嘉三年(309 )所立,碑南约二百来步。有两根石柱,高一丈多,下半部有成束的竹子互相交文的花纹,雕刻非常精致。石碑上写着:晋朝前使者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谁定王,河内郡温县司马公墓之墓道。濄水又往东流经朱龟墓北面,往东南流。墓南靠近道路,有块石碑,碑一卜题茸:,汉故幽州刺一史朱君之碑。朱龟字伯灵,光和六牟(183 )死于在任期间,旧属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县年化,中平二年(185 )造、碑的背面刻着旧时属吏的姓名,都是蓟、琢及上谷、北平等地人。濄水往东南流经层丘北面,丘岗特别秀美,巍然独立,这是从前军营所在的地方。濄水又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老城北面,沙水的支流在这里注入濄水。此水上流在思善县承接沙水,世人称为章水,因此有章头的地名。章水往东北流经城父县老城西面,靠着城旁往东北流入濄水。泄水又往东流经下城父北面。《 郡国志》 说:山桑县有个村子叫下城父聚。褪水又拐弯流经村东的郎山西面,又往东南拐弯流经郎山南面,山东有个垂惠聚,人们称为礼城。袁山松《 郡国志》 说:山桑县有垂惠聚,指的就是此城。‘褪水又往东南流经褪阳城北面,城濒褪水,魏太和年间( 477 ~噢99 )是濄州的治所,派盖表任刺史。后来废州立郡,有濄水天险为屏护。濄水又往东南流经龙亢县老城南面,汉建武十三年(37 ) ,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傅昌,立为侯国。所以俗语说:沛国龙亢到山桑。褪水又拐弯向南流出石桥,石桥已毁,崩塌下来的石块堆积在两岸,高达二丈,水从其间流过。又往东南流经荆山北,往东流去。

  又往东南流,到下郑郡淮陵县,注人淮水。

  濄水又东流,在左边与北肥水汇合、北肥水发源于山桑县西北的大泽,往东南流,左右两边引来了好几条细流,这些水源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汇聚于一水。北肥水往东南流经山桑邑南面,俗称北平城。从前文钦受封为山桑侯,食邑大概就在这里。城东南有一块石碑,碑文已经完全剥蚀得无法辨认了,只有石碑背面所刻的属吏姓名还能看清:熹平元年(172 )义士门生沛国萧县刘定兴立。北肥水又往东流经山桑县老城南面,俗称都亭,这是不对的。令天城内东侧小山岗上还有一座亭子高高地矗立着,山岗很高峻,不是一般大台所熊相比。《 十三州志》 说:城内有座山,山上的亭子旁有桑树,因此取名山桑县。外城东有文穆墓碑,大意说:文穆祖上三代都官至二千石。文穆初任郡户曹史,召试为博士、太常承,因懂得气象变化的规律,升任侍中、右中郎将,调任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间(178 一184 )亡故。属吏琢郡太守彭城吕虔等人立碑。北肥水又往东流,积聚成破塘,叫做瑕破。塘水又往东南流经瑕城南面。《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楚军回返到瑕,就指此城。所以京相潘说:瑕是楚国的地方。北肥水又往东南流经向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说:向县是从前的向国。《 世本》 说:许、州、向、申,都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京相播说:向是沛国的一个县,今天并入谁国龙亢县了。杜预说: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37 ) ,将向城改封给富波侯王霸,立为侯国,就是此城。俗称圆城,不对。北肥水又向东南流经义成南面,人们称褚城,也是不对的。北肥水又往东注入濄水,濄水又往东注入淮水。《 水经》 说濄水到下邪淮陵县注入淮水,是搞错了。

  汳水从浚仪县北边阴沟流出,阴沟就是菠蔼渠,有的说汳水接纳了旗然水,又说丹水、沁水乱流,在武德横穿河水,向南流入荣阳与汳水汇合,因此汳水又兼有丹水的名称。后来,河水、济水断流,汳水就承接旗然水往东流。自从王责引水淹大梁城后,汳水就从县南流出,而不经县北。夏天洪水泛滥时,这条河就和老渠道相通,老渠道就是阴沟,在大梁北又叫浚水。因此圈称著的《 陈留风俗传》 说:浚水流经大梁北。又往东流,汳水就从这里流出。所以《 水经》 说:汳水是从浚仪县北面的阴沟流出的。汳水往东流经仓垣城南面,这就是浚仪县的仓垣亭。此城面临汳水,陈留垂相毕邀的治所就在这里。当时,征东将军苟烯往西边走,毕邀逃回京城,苟啼派司马东莱王赞代为据守仓垣,并断绝了陈留运粮的水路。扳水又往东流经陈留县的饼乡亭北面。《 陈留风俗传》 提到陈留县有饼乡亭,就是这个亭。汳水又流经小黄县老城南,《 神仙传》 说: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周家,胡阁把他安葬了,过了一百多天,却有人在小黄县看见灵寿光,就写信告诉胡周。胡阁掘开坟墓一看,只留下一双鞋子。汳水又往东流经鸣雁亭南面。《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卫侯讨伐郑国,到了鸣雁。杜预《 释地》 说:鸣雁亭在雍丘县西北,现在民间还称作白雁亭。汳水又往东流经雍丘县老城北面,又流经阳乐城南面。《 西征记》 说:阳乐城在汳水北面一里,城周长五里,在雍丘县边界。汳水又东流,有一条老渠道从这里分出,南通睢水,叫作董生决。有人说董氏作乱时,引扳水南流与睢水相通,水就因此得名。今天已无水了。汳水又东流,有支流分出,分水口俗名叫落架口。《 西征记》 说:落架是水名。《 续述征记》 说:在董生决下流二里。汳水又流经外黄县南面,又往东流经秀仓城北面。《 续述征记》 说:芳仓城离大游墓二十里。又往东流经大齐城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外黄县有个大齐亭。又往东流经科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县里有个科察亭,那么这就是科察亭了。汳水又往东流经小齐城南面。汳水又往南流经利望亭南面。《 风俗传》 说:这就是过去的成安。《 地理志》 说,这是陈留的一个县名,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韩延年,立为侯国。汳水又东流,龙门老河道在这里流出,河道以前与睢水相通,因此《 西征记》 说:龙门,是水名。龙门北面有个土台,高三丈余,顶上面积数十步见方。汳水又往东流经济阳考城县老城南面,这一段叫曹获渠。考城县是周朝时的采邑,春秋时叫戴国。《 左传》 :隐公十年(前713 )秋,宋、卫、蔡三国讨伐戴国,指的就是这里。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秋,将这地方封给彭祖,立为侯国。《 陈留风俗传》 说:这是秦时的毁县。后来汉兵起事,遭到战祸,县里连年灾荒,因而改名为蓄县;王莽时又改名嘉毁。章帝东巡时经过此县,下诏说:陈留蓄县,县名不好,高祖讨厌柏人这县名太恶劣,世宗(武帝)改闻喜、获嘉的县名,以纪念吉庆的喜事。为感激先皇英灵的眷顾,把荣耀归于历代武功显赫的先皇,特此把蓄县改为考城。这条渠道大概是因曹县而得名的。汳水又往东流经宁陵县沙阳亭北面,这就是从前的沙随国。《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秋天,在沙随会合,谋划讨伐郑国。杜预《 释地》 说:在梁国宁陵县北面有沙阳亭,民间称为堂城,是不对的。汳水又往东流经黄篙坞北面。《 续述征记》 说:堂城到黄篙二十里。几\扳水又往东流经斜城下。《 续述征记》 说:黄篙到斜城五里。《 陈留风俗传》 说:考城县有科亭。汳水又往东流经周坞旁。《 续述征记》 说:周坞在斜城东边三里。晋朝义熙年间(405 一418 ) ,刘裕派遣周超之从彭城沿着汳水老渠道,砍树开路七百多里,开通了水路,船只停泊在这里,因此这个船坞留下了周坞的名称。汳水又往东流经葛城北面,葛城是过去葛伯的封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道: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供品可以祭祀。汤给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还是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谷物供蔡。汤就派了毫的民众去为他耕种,让老弱的人去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去夺取饭食,不肯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于是汤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鳖王把这地方封给公子无忌,号为信陵君,封地在葛乡,就是这个葛城,位于宁陵县西边四十里。汳水又往东流经神坑坞,又往东流经夏侯长坞。《 续述征记》 说:从夏侯坞到周坞,相距五里。汳水又往东流经梁国唯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又往东流经襄乡坞南面。《 续述征记》 说:襄乡坞西距夏侯坞二十里;向东一里就是襄乡塔。汳水流经塔南,这座塔是汉朝熹平年间(172- 178 )某君所建。某君死后被葬在这里,他的弟弟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功德。墓道前有狮子、夭鹿,用砖砌筑了百达柱八处,现在大多荒废颓败,崩塌毁坏得差不多了。

  又往东流,到梁郡蒙县分出获水,主流往南流人唯阳城中。汳水又往东流经贯城南面,此城俗称薄城,是不对的。阐姻.《 十三州志》 说是贯城,位于蒙县西北。《 春秋》 :禧公二年(前658 ) ,齐侯、采公、江、黄在贯会盟。杜预却说是贯,他说:贯溪两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贯在齐,指的是贯泽,他说得很对,所以不是指这里。现在,这一带没有别的城,在蒙西北,只有这座城。考查文献,与实地核对,这里指的是贯邑已经十分清楚,可见不是指毫城了。汳水义往东流经蒙县老城北面,俗称小蒙城。按《 西征记》 :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就是庄周的家乡,他曾当过蒙的漆园吏。郭景纯所说的漆园有个高傲的小吏就指他。他为悼念惠施之死,在此城闭门不出。汳水从县南流出来,今天已没有水了。只有唯阳城南边有一条小水流,往南流入睢水。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椽桥载墓碑,桥载字元宾,梁国唯阳人,唯阳公子于熹平五年(工76 )立。城东百步有石室,门口刻着几个大字:汉鸿护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却没有石碑,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的。扳水又往东流经大蒙城北面,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有两个蒙城,这里也许就是蒙毫了,而所谓景薄则是北毫。椒举说:商汤曾在景毫发布诏令。阐驰说:景毫是商的都城。毫原本是帝誉的.故都,在《 禹贡》 所载豫州境内的河水与洛水之间,翰是今天河南• 堰师城西二十里的尸乡亭。皇甫谧以为考证起史实来,学者都常常弄错,例如孟子说,汤住在毫,与葛相邻,那么毫与葛就是近邻了。汤的领地七十里,葛的爵位又不过是伯,封地有限,而宁陵与堰师相距却远达八百里,不可能让儿童送饭、青壮年替他们耕田的。现在梁国有两个叫毫的地方,南毫在毁熟,北毫在蒙,而不是堰师。古文《 仲迪之浩》 说:因为葛伯杀人夺取饭食,于是征伐就从葛开始。这是孟子的说法。崔稠说:汤墓在济阴薄县北面。《 皇览》 说;薄城城北以东三里,平地上有汤墓,墓呈方形,每边各长十步,高七尺,墓顶平。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 ) ,大司空史部长卿巡视水灾,也去视察了汤墓。汉朝时属于扶风;现在征县回渠亭还有汤池,就是征陌。但没有亲眼看烈,难以知道详情。按《 秦宁公本纪》 说:二年(前714 )伐汤,三年(前7 抬)与毫打仗,毫王逃到戎国,就灭了汤。那么周桓王时也有个毫王名汤,被秦所灭的了。这是西戎一个小国的国王,死后葬于征:并不是殷汤。刘向说:殷汤没有葬处使人怀疑。杜祯说: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墓_,西边还有箕子墓。现在城中有一座方形古墓,可能就是杜元凯所说的汤墓了,但人们却叫王子乔墓。墓旁有碑,题着:仙人王子乔,碑文说:王子乔是上古时代的真人;只听说他成了仙,但不知生在哪个朝代。向了许多道家,有人说他生于颖川,有人说他生于蒙。初时修建此城时,就已声了这座坟墓了,据古人相传,说是王氏墓。到永和元年(345 )冬十二月,正值祭祖的日子,夜里坟上有哭声,哭得很悲哀,住在旁边的王伯觉得很奇怪,明目去祭祀时仔细地察看。当时天下大雪,没有人行走,在祭祀处只看到大鸟的足迹,邻近的人都认为这是神灵留下的,以后有人戴着一顶大帽,穿着红袍,丰持竹杖站在墓前,对着砍柴的孩,子伊永昌说:我是王子乔,你不可砍我坟上的树呀。说完忽然不见。当时的县令泰山万熹,考究了先前老人的话,又看到有神灵显应的吉兆,于是修建了灵庙,使神灵可以在此止息。于是喜欢学道的人纷纷从远方而来,有的弹琴歌颂太一,有的沉思冥想,神游于奇幻的丹丘仙境,知道这神圣的墓地,葬的实在就是真人的祖先。延熹八年(165 )秋八月,皇帝派遣了使者来以牛羊献祭,怀着敬畏的心情,祭礼非常庄严肃穆。宰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灵和圣人所出的地方,必须有铭刻加以表彰,于是就和长史边乾遂一同树碑立石,来颂扬仙人的事迹。读这篇碑文,内容似乎也并不怎么深刻,但我既然亲目所睹,也不能不记录下来,留作参考罢了。

  获水在梁郡蒙县以北由派水分出,《 汉书• 地理志》 说:获水上流承接街获渠,又兼有丹水之称。又说,《 竹书纪年》 说:宋国在丹水上杀了它的大夫皇缓。又说,宋国发大水,使丹水奎塞不通,丹水大概就是饭水的异名。获水从蒙县向东流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是鲁府君的小儿子。墓碑上的字迹已破损剥落,不能辨识,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获水又往东流经长乐固以北、巳氏县以南,往东南流经蒙泽。《 十三州志》 说:蒙泽在县东,《 春秋》 :庄公十二年(前682 ) ,宋万与阂公赌博时相争,在蒙泽杀了阂公。获水又往东流经虞县老城北面,虞县是古时的虞国。从前夏朝少康逃奔到虞氏那里,做了管理膳食的小官,于是虞思把两位姓姚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这就是王莽时的陈定亭。城东有汉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他的祖上姓爽,到了汉朝中期,为避孝元皇帝讳,改姓盛。盛氏世代继承祖上的美德,到了盛允,被举荐为孝廉,授官为郎,历任司空;司徒。墓碑立于延熹年间(158-166 ) , 墓地还建有一座石庙,庙宇已经倒塌了,但庙基还可以找到。获水又往东南流经空桐泽北面,空桐泽座落在虞城东南,《 春秋》 :哀公二十六年(前469 )冬天,宋景公在空泽游览,辛巳,在连中逝世。大尹、左师组织了空泽的千名甲士,将景公的灵枢从空桐护送到沃宫。获水又往东流经龙谁固,又往东与黄水口汇合,黄水上流承接黄破,注入获水。获水又往东流入栋林,世人称为九里柞。获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邑县老城北面,楚考烈王灭了鲁国,顷公逃走,迁居到下邑。楚、汉彭城之战时,吕后的哥哥吕泽,把军队驻扎在下邑,高祖战败退回,来到吕泽的军中。张子房首创捐地的策略,梦收了该下的军队,陆机所谓就在下邑谋划,就指这件事。下邑,王莽改名为下治。获水又往东流经场县老城北。应韵说:场县东面有座场山,出产纹石,秦朝时设立了杨郡,这是以山来命名的,就是王莽时的节场县。山上有梁孝王墓。这座坟墓,开山凿石作为棺榔和墓室。走一里路,才到墓室里 那地方有积水,深数尺,水中有大鲤鱼。民众都说这里有神明,不敢触犯他。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斋戒沐浴才敢进来,如果不举行斋戒,一到这里就有野兽出来咬他的脚,这野兽不易看见,有些人偶然看见,都说形状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样。山上有梁孝王祠。获水又往东流,谷水注入,敦水上流承接杨破,破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面环水,破塘接纳了各条散流的水,有零水、滚水、清水,积聚成深潭,叫做杨水。赵国有个人名叫琴高,因擅长鼓琴,成为康王的门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术,在杨郡漫游了二百余年,后来要潜入杨水中取龙子,与弟子们约定说:大家都洁身斋戒,设立屋祠,在水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红鲤鱼从水中出来,进入祠中坐着。杨郡一带约有上万人来观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后又重新潜入水中。阪水东流,称为谷水,往东流经安山北面,安山就是杨北山。山上有陈胜墓。秦朝末年大乱,陈胜最先起兵伐秦,结果却战败身死,葬于杨县,溢号称隐王。谷水又往东北流,最后注入获水。获水又往东流经蓝田乡的城郭,又往东流经梁国抒秋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时的予秋。获水又往东流经洪沟,往东流去。洪沟南北各有一条,沟的上端与获水相对,人们叫它鸿沟,其实不是。《 春秋》 :昭公八年(前534 )秋天,在红打猎。杜预说: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就是《 地理志》 上说的浊县。景蒂三年(前154 ) ,把这地方封给楚元王的儿子富,立为侯国,王莽时叫贡。大概沟名因音同而误,这并不是楚、汉分界的鸿沟。又往东流过萧县南面,睢水往北流注人。

  萧县南面对山,人们叫萧城南山。戴延之称它同孝山,说是以汉阳城侯刘德居住的乡里名来取山名的。刘澄之说:县南有冒山。不知道谁的说法对。山里有箕谷,谷水往北流注入获水,人们叫它西流水,说此水的上流承接悟桐破,因破水向西流而得名。我曾经途经萧邑,城的右面只有这条水向北注入获水,再没有其他的水了,推想起来就是《 水经》 里所说的睢水仍萧城东、西、南三面濒临获水,旧时的沛郡治所及县治都同在此城。城南从前有一座石桥,用石块垒砌而成,高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现在已荒废毁坏得差不多了。萧县原来是萧叔国,是宋国的附庸,被楚国所灭。《 春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楚国征伐萧国,萧国被击溃,申公巫臣说:战士大多衣单身寒,请君王巡视三军,抚慰将士,他们就像穿上棉衣一样温暖了。这是统帅施恩于部下的结果。萧女嫁往齐国,后来成为顷公的母亲,就是部克所说的萧同叔子。获水又往东流经龙城,这座城不知是谁首先修筑的。获水又往东流经同孝山北面,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圆下方,用石块垒砌而成,高十余丈,宽约百来步,南北向并列有十几座坟墓,都是石块垒结的。获水又东流,净净沟水注入,沟水上流承接梧桐破,往西北流,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说的白沟水,又往北注入获水,俗名净净沟。

  又往东流到彭城县北面,往东注人泗水。

  获水从净净沟往东流经阿育王寺北面,有人说这座寺院是楚王英建造的,但不很清楚。因为寺里倡导阿育王的遗法因而得名。获水与安破水汇合。安破水上流承接安破的余水,往北流经阿育王寺旁。水上有一座桥,叫做玄注桥,岸边有一座石墓,早年被开掘过,墓石雕砌得很精致奇巧,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但不知是谁的坟墓,也许就是刘渣之所说的凌家吧。安破水往北流,注入获水。获水又往东流经弥黎城北面,刘澄之《 永初记》 提到,城的西南有弥黎城。获水在彭城西南转弯往北流,经过彭城,城西北从前有楚大夫龚胜故居,就是楚国老父哭吊龚胜的地方。,获水又向东转,流经城北,向东注入泗水。城北三里有座石墓被掘过,传说是楚元王孙刘向墓,不知是否确实。彭城就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国。春秋时是宋国的地方。楚国征伐宋国,兼并了此城,把它封给鱼石。崔季硅《 述初赋》 说:在下那纪桥怀想黄石公,把彭城封给鱼石。指的就是这个县城。孟康说:过去称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说:彭城,过去属东楚。项羽在这里建都后称为西楚。汉高祖平定天下,把这里立为楚郡,封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建都彭城。宣帝地节元年(前69 ) ,改为彭城郡,王莽时又改名为和乐郡,是徐州的治所。城内有汉朝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几座石碑,在街道的右面排成一行,他们都曾当过楚国的垂相。大城里有一座金城,东北面有一座小城,刘公改建扩大了范围,城墙都用石块垒砌,高四丈,周围城嚎环绕。小城西面又有一座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建,此城利用从前项羽的老台经营构筑,建造了宫殿和门阁,重新恢复建筑的规模。义熙十二年(46 ) ,忽然下了一场大雨,饭水暴涨,城也崩塌毁坏了。冠军将军是彭城刘公的儿子,又重新修筑了城墙。新修的城墙全都用砖垒砌,宏伟壮观,十分坚固,城头的睐望台瑰丽堂皇,无论南方北方都没有看到过。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率全城军民归降于魏,魏派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拍恭援助他,全城完好无损,和先前一样壮丽。但以后却被拆毁,昔日的雄姿,也一旦化为乌有,只有局部地方留下一些精致的雕刻,龙腾云飞气势不凡,真雕得十分精妙。东北角城上建造了一座城楼,叫彭祖楼。《 地理志》 说:彭城县就是古时彭祖的封国。《 世本》 说: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钱,就是彭祖。他之所以被称为彭祖,是因为封于彭城的缘故。楼下是彭祖墓。彭祖活到八百岁,是极长寿的了,但这里有他的坟墓,大概也是无穷天地间的一种物化现象。饭水和泗水流过彭祖楼旁,楼的东北面,就是这两条水的汇流处。登楼眺望,蜿蜒的川流,坦荡的原野一望无际,是一个登高揽胜的好地方。

推荐古诗: 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一渡湘江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题菊花竹里馆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春日词(春云阴阴雪欲落)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推荐诗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鸣鳖应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 不弃草昧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