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部分翻译

位置:搜成语 > 诗词大全> 卷十一部分翻译

卷十一部分翻译

查看卷十一全诗

  赵煚字贤通,天水西人。  祖父赵超宗,魏国的河东太守。  父亲赵仲懿,尚书左丞。  赵煚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  十四岁,有人盗伐他父亲坟墓上的树,赵煚对墓痛哭,把伐木者扭送到官府。  他见了魏国的右仆射周惠达,只作揖,不下拜,自述孤苦,涕泪交集,周惠达为之落泪,叹息很久。  长大后,赵煚深沉有才,略涉书史。  北周太祖任他为相府参军事。  不久随军攻破洛阳。  周太祖班师时,赵煚请求留在洛阳招降纳叛,太祖听了他的。  赵煚于是率部与北齐军前后打了五仗,斩北齐的郡守、镇将、县令五个人,俘虏很多北齐军。  赵煚因功封为平定县男爵,食邑三百户。  累功提升到中书侍郎。  北周孝闵帝受禅登基,赵煚调任陕州刺史。  蛮人的酋长向天王聚众作乱,率兵进攻信陵、秭归。  赵煚率领所部五百人,出其不意,袭击破敌,二郡得以保全。  当时北周人在江南岸建安蜀城以防御陈国,刚好下了几十天雨,城墙垮了一百多步。  蛮人酋长郑南乡背叛,带领陈国将领吴明彻,想袭击安蜀城。  大伙都劝赵煚增修防御,赵煚说:“不然,我自有办法安定安蜀城。”于是派人引诱、劝说江外的生蛮向武阳,让他乘虚袭击郑南乡所居,俘虏了郑南乡的父母妻儿。  郑南乡听说此事,其部下各自散开了,陈国兵马于是退去。  次年,吴明彻屡屡进犯,赵煚领兵防御他,前后打了十六仗,每次都挫败吴明彻军队的锋锐,俘虏陈国偏将覃礒、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一百六十级。  赵煚因功授开府仪同三司,调任荆州总管长史。  后入京为民部中大夫。  北周武帝出兵巩、洛,欲攻占北齐黄河南岸的地盘。  赵煚劝谏说:“河南的洛阳,四面受敌,即使得到了它,也不能守住。  请从黄河北边去,直指太原,倾覆他的巢穴,可以一举而定北齐。”武帝不听,最后无功而还。  继而赵煚随上柱国于翼率部几万人,从三雅道以讨伐陈国,攻占陈国十九城,然后回国。  因为有人上谗言害他,其大功竟然不被赏赐,只授他益州总管长史。  不久,调入京师当天官司会,累次升迁到御正上大夫。  赵煚与宗伯斛斯征一向关系不好,斛斯征后来出京当齐州刺史,因罪下狱,他自知罪重难赦,于是越狱逃跑了。  皇上大怒,悬赏急急捉拿他。  赵煚秘密上奏说:“斛斯征自以为罪恶深重,怕死逃走,如不北窜匈奴,就会南投吴越。  斛斯征虽然愚笨,但他久任清显之官,因而知道跑到敌国去,无益于圣朝。  现在旱灾严重,可因此大赦天下。”皇上听从他的。  斛斯征因此免于一死,赵煚到最后都不说出实情。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加授赵煚为上开府,又授他为天官都司会。  不久升他为大宗伯。  高祖登基时,赵煚授高祖皇帝玉玺绶带。  赵煚升为大将军,赐爵位为金城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户,拜授相州刺史。  朝廷因赵煚通晓礼仪故事,调他当尚书右仆射。  管事不久,因忤逆圣旨,调出京师当陕州刺史,继而转任冀州刺史。  在州里,赵煚很有恩威。  赵煚曾生病,百姓奔走,争着为他祈祷,他就是这样深得民心。  冀州民俗薄巧,市井上多有奸诈,赵煚制造铜斗、铁尺,放在街上,百姓以此为方便。  皇上听了嘉奖他,并颁告天下,以此为常法。  曾有偷盗赵煚田里的蒿草的,被官吏抓住。  赵煚说:“这是因为我这个刺史不能宣传教化,他有什么罪过?”安慰他而放了他。  赵煚让人满载一车蒿草送给为盗者,盗者惭愧至极,比受重刑还难受。  他用德仁教化民众,大多像这样。  皇上巡幸洛阳,赵煚来朝拜,皇上慰劳他说:“冀州是个大地方,人民很富庶。  你为政,很符合我的心意。”赵煚开皇十九年(599)去世,时年六十八岁。  他儿子赵义臣继承爵禄,官至太子洗马,后与杨谅造反,被杀。   赵芬字士茂,天水西人。  父亲赵演,北周的秦州刺史。  赵芬少有辩才,很读了一些经史方面的书。  北周太祖任他为相府铠曹参军,历任记室,累次升迁到熊州刺史。  他招纳投降的,安抚归顺的,得到了二千户人口。  加授他开府仪同三司。  大冢宰宇文护召他为中外府掾,他不久又升任吏部下大夫。  赵芬生性强干有才,不管干什么,都有政绩。  北周武帝亲总万机后,授他为内史下大夫,后转任少御正。  赵芬熟悉典章制度,朝廷每次有疑问,众人议论,不能决断的,赵芬就为之评断,没有不说好的。  他后来当司会。  申国公李穆征讨北齐时,引赵芬为行军长史,封他为淮安县男爵,食邑五百户。  又出京为淅州刺史,转任东京小宗伯,镇守洛阳。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尉迟迥与司马消难阴谋来往,赵芬觉察到了,秘密告诉高祖。  因此深被重用,升为东京左仆射,晋爵位为郡公。  开皇初,罢东京官职,授为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一起,起草法律。  继而兼任内史令,高祖很信任他。  不久,他因老病,出京任蒲州刺史,加授为金紫光禄大夫,仍兼管关东的漕运,赐他钱上百万,粮食五千石。  几年后,赵芬上表请求退休,被调回京师。  赐他二马轺车、几杖被子,让他回家。  皇太子又送他巾帔。  几年后去世。  皇上派人吊唁,鸿胪卿监护丧事。   杨尚希,弘农人。  祖父杨真,魏国天水太守。  父亲杨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  尚希很小就成了孤儿。  十一岁时,请求辞别母亲,到长安学习。  涿郡人卢辩见了他,很惊异,让他到太学学习。  他专心学习,不知疲倦,同学们都很推重他。  北周太祖曾经亲自到太学行尊师之礼,杨尚希当时十八岁。  太祖让他讲《孝经》,其言辞和义理都不错。  太祖很惊奇,赐他姓普六茹,提拔他当国子博士。  累次升迁,到转任舍人。  尚希历仕北周明帝、武帝两代,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赐爵位为高都县侯爵,任东京司宪中大夫。  周宣帝时,令杨尚希安抚华山以东、黄河以北地区。  他到达相州,宣帝去世了,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在管舍发丧。  尚希出来对左右说:“蜀公尉迟迥,哭帝而不哀,眼神又不安,将有其他计谋。  我不走,将会遭难。”于是夜里走捷径而逃走。  天亮后,尉迟迥才发现,于是分兵几十骑从驿路追赶他,没赶上,他于是回到京师。  高祖因为杨尚希是宗室有名望的人,又背叛尉迟迥而回来,对他很好。  到尉迟迥屯兵于武陟时,高祖派尚希督促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  不久授尚希司会中大夫。  隋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授尚希为度支尚书,晋爵位为公爵。  一年多后,尚希出京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升任银青光禄大夫。  尚希当时见天下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自从秦国统一天下,罢诸侯,置郡守,汉魏及晋代,邦邑屡屡变动。  我看当今的郡县,两倍多于古代。  有的地无百里,就设了几个县;有的户口不满一千,就由两郡分别管理。  设的官员多,用度一天比一天多。  官吏、兵卒几倍于以前,租税一年年减少。  精干的良才,百里难以挑一。  动不动要几万官员,哪里去寻觅?这就是所谓民少官多,十只羊九人放牧。  琴有再弹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现在保存重要的,去掉闲差,合并小郡县,以作大郡县,国家就不会减少赋税,选举也易得贤才。  我冒昧地陈述管见,拜伏于地听您裁处。”高祖看了奏章,奖励他,于是罢天下诸郡。  继而授他为瀛州刺史,没到任,又奉诏巡视淮南。  还京授为兵部尚书。  不久转任礼部尚书,授为上仪同。  杨尚希天性宽厚,加上他学业自通,所以很有名望,被朝廷看重。  皇上那时每天早晨上朝,日头偏西了还不疲倦。  尚希劝他说:“周文王因太忧虑太勤劳而损了阳寿,周武王因安乐而延年益寿。  望陛下抓主要事情,责成宰相。  繁杂之事,不是皇上应该亲自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你是爱我的人。”尚希一向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养病。  委曲你睡在那里治理蒲州。”于是出京任蒲州刺史,并兼管本州的宗团骠骑。  尚希在蒲州,很有仁政,又引氵粪水,建堤防,开稻田几千顷,百姓靠此得利。  开皇十年(590),在蒲州刺史任上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谥号叫“平”。  他儿子杨旻嗣继承爵禄,后改封为丹水县公爵,官至安定郡丞。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  父亲长孙俭,北周柱国。  长孙平容貌仪表很漂亮,有才干,读了不少书。  仕北周,开始当卫王的侍读。  那时周武帝为宇文护所逼,与卫王谋划准备杀了他,卫王常让长孙平到周武帝那里传信达意。  到杀了宇文护后,授长孙平开府仪同三司、乐部大夫。  周宣帝即位后,设置东京的官署,让长孙平当小司寇,与小宗伯赵芬分管六府。  高祖登基前,与长孙平感情很好。  当了丞相后,对他更礼遇。  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都发兵造反,高祖很担心淮南。  当时贺若弼镇守寿阳,高祖怕他有二心,派长孙平去代替他。  贺若弼果然不服从,长孙平指挥壮士抓了贺若弼,把他送到京师。  开皇三年(583),长孙平调任度支尚书。  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遭水旱之灾,百姓不能自给,上奏朝廷,让民间每年秋收时每家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贫少出,富多出,储存在乡里,以防备荒年,把这叫“义仓”。  因此上书说:“我听说,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粮食为性命。  劝农重粮,这是先王的令式。  古时候,耕种三年而富余一年粮食,耕作九年而有三年的积蓄。  即使水旱为灾,而人民不挨饿,都是因为劝导有方,积蓄粮食早为防备。  去年干旱,关西饥荒,陛下运关东粮食,设常平之官,打开粮仓,普遍赈济。  陛下的大德鸿恩,可以说到了极点了。  但治国之道,在于作长远打算。  请命各州县的刺史、县令,以劝农耕种、积蓄粮食为要务。”皇上十分赞赏。  从此州里粮食丰裕,人民大多依靠于他。  几年后,长孙平转任工部尚书,很称职。  当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说他诋毁皇上昏愦。  皇上大怒,将杀他。  长孙平劝告说:“河流湖泊接纳污水,所以能成就其水深;山岳收藏病树,所以能成就其山大。  我十分希望陛下弘扬山海的度量,发扬宽容的品德。  民谣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这话说的虽是小事,可以比喻大事。  邴绍的话,不该告诉陛下。  陛下又要杀他。  我担心百代之后,后人的评说,有损陛下的圣德。”皇上于是赦免了邴绍。  皇上因此敕令群臣,诽谤朝廷的罪过,不要再报告朝廷。  此后突厥的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汁互相进攻,都派使者来请求增援。  皇上派长孙平出使突厥,命令他们和解。  赐长孙平缣采三百匹、良马一匹,而派他去突厥。  长孙平到了突厥,为他们陈述利害,他们于是各自罢兵。  可汗赠送长孙平良马二百匹。  回京后,长孙平把马全部交给皇上,皇上又全部赐给他。  不久,长孙平被谴责,以尚书身份检校汴州事。  一年多后,授为汴州刺史。  其后历任许州、贝州二州刺史,都有仁政。  邺都风俗薄巧,旧称难治,前后的刺史多不称职。  朝廷因长孙平到了哪里,哪里就说他好,让他转任相州刺史,他很有能干的名声。  在州里几年后,碰上正月十五日,百姓大乐,把衣裳画为鍪甲。  皇上发怒,免了他的职。  不久思念长孙平镇守淮南时的事,升他为大将军,授他为太常卿,判吏部尚书事。  仁寿中(601~604)在官任上去世。  谥号叫“康”。  他的儿子长孙师孝,生性狡猾贪财,多次犯法。  皇上因他不争气,派使者向长孙平封国的官员吊孝,不承认他是长孙平的儿子。  长孙师孝后来任渤海郡主簿,适逢大业末世,政教混乱,师孝就大行贪污,一郡人都以之为苦。  他后来被王世充杀害。   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  祖父元琛,魏国恒、朔二州刺史。  父亲元翌,尚书左仆射。  元晖眉毛胡须美妙如画,举止也很美,很爱学习,广泛读书。  他年少时就在京师得到了好名声,北周太祖遇见了,很礼遇他,让他与诸皇子相处,每每同桌共砚,感情很好。  长大成人后,召他补任相府的中兵参军,继而升任武伯下大夫。  那时突厥人屡屡进犯边塞,朝廷将与他们和亲,让元晖带锦帛十万,出使突厥。  元晖晓以利害,申明国家的厚礼,可汗很高兴,派其名王随元晖入朝贡献土产。  不久授元晖为仪同三司、宾部下大夫。  保定初,大冢宰宇文护任他为自己的长史,碰上北齐人来结盟和好,因元晖多有才辩,让他与千乘公崔睦一起出使北齐。  回朝后元晖升任振威中大夫。  周武帝礼聘突厥皇后时,让元晖致礼于突厥。  加授元晖为开府,后转任司宪大夫。  到平定关东以后,让元晖安抚黄河以北地区,封他为义宁子爵,食邑四百户。  隋高祖总理北周大政后,加授元晖为上开府,进其爵位为公爵。  开皇初年,授元晖为都官尚书,兼任太仆。  元晖奏请开决杜阳水灌溉三..原,灌溉盐碱地几千顷,人民依赖其便利。  次年,元晖转任左武侯将军,仍旧兼任太仆卿。  继而转任兵部尚书,监督修漕渠的劳役。  不久,他因事被免职。  继而,授为魏州刺史,颇有仁政。  在任几年,因病离职。  一年多后,在京师去世,时年六十岁。  皇上嗟叹很久,敕令鸿胪监护丧事。  谥号叫“元”。  他儿子元肃继承爵禄,官至光禄少卿。  元肃的弟弟元仁器,生性敏捷,官至日南郡丞。   韦师字公颖,京兆杜陵人。  父亲韦王真,北周骠骑大将军。  韦师小时很沉着谨慎,有至性。  刚就学时,初读《孝经》,他放下书,感叹说:“名教的极致,大概就在这里吧!”小时遭到父母之丧,他居丧尽礼,州里称赞他的孝道。  长大后,略读经书史书,尤其工于骑射。  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召他任中外府记室,后转任宾曹参军。  韦师知道各地风俗和山川险易,如有夷狄人上朝进贡,韦师肯定会出面接待、交谈。  他说起他国风俗,了如指掌。  夷人惊叹佩服,不敢隐瞒真情。  齐王宇文宪为雍州牧,召他任主簿,其原任官职依旧。  到周武帝亲理万机时,他转任少府大夫。  平定高氏,有诏让韦师安抚华山以东地区,迁任宾部大夫。  隋高祖受禅后,授他为吏部侍郎,赐爵位为井陉侯,食邑五百户。  几年后,他调任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有诏让他当华山以东、黄河南岸十八州的安抚大使。  他回朝报告,让高祖称心如意,赐他钱三百万,兼任晋王杨广的司马。  他的同族人韦世康,为吏部尚书,与韦师一向比高低。  那时晋王杨广任雍州牧,手下有很多达官,让司空杨雄、尚书左仆射高赹一起当雍州都督,又让韦师当主簿,而韦世康的弟弟韦世约为法曹从事。  韦世康愤愤不已,吃不下饭,又以其弟韦世约在韦师之下而感到羞耻,把世约叫来,数落他说:“你为什么当从事?”因此用棍子打世约。  韦师后来随皇上巡幸礼泉宫,皇上召来韦师和左仆射高赹、上柱国韩擒虎等,在卧室内赐他们饮宴,让他们各叙往事,以为笑乐。  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韦师以本官身份兼任元帅掾,陈国国库中的收藏,全交给韦师管理,韦师秋毫无犯,称为清白。  后来,皇上为长宁王杨俨纳韦师之女为王妃。  授汴州刺史,很有政绩,在刺史任上去世。  谥号叫“定”。  他儿子韦德政继承爵禄。  大业中(605~616),韦德政官至给事郎。   苏孝慈是扶风人。  父亲苏武周,是北周的兖州刺史。  苏孝慈年少时沉着谨慎,很有才干,容貌俊美。  北周初年任中侍上士,后来又拜授都督的官职,他出使到北齐,因其奉命出使,让皇上满意回京后升为大都督。  这年他又出使到齐国,回来以后授予宣纳上士。  以后他又跟随武帝讨伐齐国,因为功高而升为开府,皇上赏赐他文安县公的爵位,食邑一千五百户。  不久又改封为临水县公,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以后连续升迁做到工部上大夫。  高祖接受北周禅让,登基称帝以后,苏孝慈又晋升爵位为安平郡公,授予他太府卿的官职。  这时皇家大业刚刚奠定,各种建筑刚刚开始,朝廷征召天下的工匠,即使只有一点点技巧的,也无不把他们全部集中起来,交由苏孝慈统领,世人称苏孝慈很有管理才能。  不久,他又升迁为大司农。  一年多以后,又授予他兵部尚书的官职,皇上待他更加亲密。  当时皇太子杨勇对时政非常了解,皇上想提高东宫官吏的声望,就常让朝廷大臣兼任东宫的官职。  这时皇上就授命苏孝慈做太子的右卫率,仍旧担任兵部尚书的职务。  第二年,皇上在陕州设置常平仓,以便把粮食转运到京城。  由于渭水含沙量大,水流忽深忽浅,漕运的人都很苦恼,于是朝廷决定疏通渭水,挖一道水渠同黄河相连,命苏孝慈监督这项工程。  水渠修成后,皇上认为他做得很好。  后来又让他兼任太子右庶子,转而授予他左卫率的官职,仍旧担任工部尚书、民部尚书,人们都称赞他很干练。  几年以后,他晋升为大将军,转任工部尚书,任左卫率如故。  先前,因为官吏薪金不足,台省府寺都设置贷钱的机构,收取利息作为官俸。  苏孝慈认为官府和百姓争利,不是教化天下的办法,就上表章请予禁止,请求对于公卿以下的官吏按职位差别分给田地,皇上都很赞成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开皇十八年(598),皇上将要废除太子,又担心苏孝慈在东宫辅助太子,于是就调苏孝慈出京任淅州刺史。  太子因为苏孝慈离开了他,心中很不平,面色上也表露出来。  苏孝慈就是如此的受太子倚重。  仁寿初年,升任洪州总管,在两地他都有仁政。  这以后,桂林山越人纠结叛乱,皇上命苏孝慈任行军总管,击败了叛军,平定了叛乱,这一年苏孝慈死在任上。
推荐古诗: 轻肥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遣怀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秋登兰山寄张五漆园送梓州李使君出守桐庐道中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洞仙歌(冰肌玉骨)

推荐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鸣鳖应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 不弃草昧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