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部分翻译

位置:搜成语 > 诗词大全> 卷二十一部分翻译

卷二十一部分翻译

查看卷二十一全诗

○卢恺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  父亲卢柔,死在西魏中书监上。  卢恺生性孝顺友爱,神情聪悟,略涉文献,善于写文章。  北周齐王宇文宪,任他为记室。  这以后袭爵位,当容城伯,食邑一千一百户。  随宇文宪讨伐北齐,卢恺游说柏杜镇,让该镇投降。  卢恺升任小吏部大夫,增加食邑七百户。  染工上士王神欢,曾贿赂人,想升官,冢宰宇文护提拔他当计部下大夫。  卢恺劝谏宇文护说:“古时能登高赋诗的,可以当大夫。  求贤人委官职,理应审慎。  现在王神欢出身于染工,又无特殊之处,只因家中富有,自求当官,就与士大夫并列,恐怕讥讽之声要传到国外去。”宇文护终于让这事作罢。  建德年间(572~577),卢恺增加食邑二百户。  一年多后,转任内史下大夫。  周武帝在云阳宫,让各地挑选老牛,想用来烹给士人吃。  卢恺进谏说:“过去田子方买老马,君子以为美谈。  过去奉皇上明示,想以老牛之肉招待士人,恐怕有损仁政。”武帝称赞他的话,从而作罢。  卢恺转任礼部大夫,为出使陈国的副使。  此前,出使他国的,多按他国礼节行事。  到卢恺为使者,全按本国礼节行事,陈国人不能使他屈服。  建德四年(575)秋,李穆攻下轵关、柏崖二镇,命卢恺作公告,武帝读后很高兴,说:“卢恺的文章大有长进,荀景倩本是令君之子。”不久授卢恺襄州总管司录,转任治中。  大象元年(579),授他东京吏部大夫。  隋开皇初,加授他上仪同三司,授他尚书吏部侍郎,晋爵位为侯爵,仍兼任尚书左丞。  每每有奏折,他都侃然正色,虽然逢到喜怒之事,也不改变其常态。  高祖叹赏他有吏才,赐钱二十万,并赐缣帛三百匹,升他作散骑常侍。  开皇八年(588),皇上亲自考察百官,以卢恺为上等。  卢恺坚持辞让,不敢接受,高祖说:“吏部你很勤勉能干,以前我曾听说过。  如今你得到上等考绩,大家议论,都与我相同。  当仁不让,你有什么惭愧呀?事情都在我心里,不要推让了。”一年多后,卢恺任礼部尚书,兼管吏部尚书事。  适逢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和,何妥告苏威一些人背后的事。  卢恺受牵连,皇上把卢恺交给官吏办罪。  司法部门告卢恺说:“房恭懿,是尉迟迥一党的,不应当官。  苏威、卢恺二人,曲相推荐,累次加官,任他为海州刺史。  另外,吏部预选为官的人很多,卢恺不立即授官职,都看人打发。  苏威的堂弟苏彻、苏肃二人,都是乡里正式推荐到吏部的,苏彻的文书后到,却被先授官职。  苏肃左脚有毛病,又无才能,卢恺因苏威的缘故,授他朝请郎之职。  卢恺搞朋党,事情很明白。”皇上大怒说:“卢恺敢把天下的官职用作私人的恩惠!”卢恺取下官帽叩头说:“皇太子要任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苏夔就是苏威的儿子,我认为苏夔不应升迁,坚持禀告皇太子而作罢。  我若与苏威有私情,怎会这样!”皇上说:“苏威的儿子,朝廷都知道,你于是固执己见,是为了邀功请赏。  至于朝廷不知道的,你就与之结朋党,这是奸臣作的事!”于是除名为百姓。  不久,卢恺死在家里。  自北周以来,选官不分清浊。  到卢恺管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人,甄别士人,所以被人上谗言,说是结朋党,才落到这一步。  他儿子卢义恭继承爵位。 ○令狐熙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其家世世代代都是西州的豪右。  父亲令狐整,仕北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的刺史。  令狐熙生性严谨,有雅量,虽在家里,也终日很严肃。  不随便与宾客交结,凡是交结的,必定是一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  善骑马射箭,颇知音乐。  开始因通晓经典而任吏部上士,不久授他帅都督、辅国将军,转任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之名。  因遭母丧而离职,几乎悲不自胜。  他父亲告诫他说:“真正的孝道,在于安定亲人的心,在道义上不应该绝子孙。  我现在还活着,你又独自一个,没有娶妻,怎能悲伤太过,让我担忧呢?”令狐熙此后才稍稍喝点粥。  服丧满后,任小驾部。  又遭父丧,不拄拐杖站不起来,有人听到他的哭声,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河阴之战,朝廷令他戴孝从军,回京后任职方下大夫,袭爵任彭阳县公,食邑二千一百户。  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之功,增加食邑六百户。  升任仪同,历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当时很有声誉。  高祖受禅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  不久授他司徒左长史,加授上仪同,晋爵为河南郡公爵。  当时吐谷浑进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  碰上蜀王杨秀出镇蜀地,选拔王爷的僚属,都要一些正人君子,以令狐熙为益州总管长史。  没到任,就拜授沧州刺史。  当时华山以东地区承北齐之弊,户口簿籍大多是假的。  令狐熙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回去的有一万户。  在任几年,民风大好,被称为好刺史。  开皇四年(584),皇上幸巡洛阳,令狐熙来朝见,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  到令狐熙又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在路上欢呼叫喊。  在州里得到了白乌、白鹿、嘉麦等祥瑞之物,甘露降落到庭前的柳树上。  开皇八年(588),转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沧州吏民追思他,都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到行台废置时,授他并州总管司马。  后调任雍州别驾。  不久当长史,升任鸿胪卿。  后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去决断五部尚书之事,被称为聪明能干,皇上很信任他。  皇上祭祀泰山还京,路经汴州,厌恶那里太富庶,多有奸诈经商之事,于是让令狐熙任汴州刺史。  令狐熙一到汴州,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船客停在城外散居的,勒令他们群居,侨居他乡的百姓,让他们归本务农。  有官司没及时了结的,都决断发送。  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对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令相州刺史豆卢通,让他学习令狐熙的办法。  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天子,考定政绩,他为天下之最。  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岭南夷人、越人老是反叛,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  给他军帐内人员五百人,赐他布帛五百匹,派人送给他家中用度,改封他为武康郡公爵。  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部落首领互相说:“以前的总管,总以兵力相威胁。  如今的总管以手教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相率归附。  此前,州县梗阻,官员大多无法到任,在总管府处理政事。  令狐熙派他们全部到任,为他们修建城邑,开设学校,汉人夷人都很感激,那里被称为大行教化。  当时有个叫宁猛力的,与陈后主同一天出生,自称貌有贵相。  在陈国时,已占据南海。  平定陈国后,隋高祖因便安抚他,就授他安州刺史。  但他骄傲,恃其险阻,未曾参见总管等长官。  令狐熙写信告诫他,说明与他交朋友的意思。  他母亲有痰疾,令狐熙又送药物给她。  宁猛力很感动,到总管府请求拜见总管,表示不敢为非作歹。  令狐熙因州县的名字多有相同的,于是上奏朝廷,请求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州,东宁为融州,皇上都听从了。  他在职几年,上表说:“我忝寄岭表,到现在四年了。  我的年纪,已经六十一了。  才能既轻,任务又重,我很惭愧,很害怕,常想收起我的拙劣,避让贤才,以稍稍免一点官谤。  但我所管辖的地方太大,安抚尤其困难,我虽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  但我以前就患消渴症,现在更严重。  我的精力精神,很快就要全老了。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他人,何况如今年纪又老,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不许可,赐他一些医药。  令狐熙接诏,让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想谋反,所以请求仲冬时再上路。  令狐熙以为他只是想拖一拖,也就同意了。  有人上朝告令狐熙受佛子贿赂,而放了他,皇上听了很怀疑。  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以为受贿是真的,就派使者抓令狐熙到京师来。  令狐熙生性一向刚烈,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州,因忧愤发病而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皇上余怒未消,于是没收他的家产。  到行军总管刘方活捉李佛子,把他送到京师,说令狐熙实在没有贪赃受贿,这时,皇上才醒悟,于是召来令狐熙的四个儿子,让他们作官。  他的小儿子令狐德芬,最为有名。 ○薛胄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  父亲薛端,北周蔡州刺史。  薛胄小时就很聪明,每读一些奇书,就通晓其中的意思。  他常常感叹那些作注的人没有领会前人书中蕴含的深义,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为之辨别、纠正,读书人没有不称赞的。  他性情豪爽,立志于功名。  在周明帝的时候,他继承了文城郡公的爵位,屡屡升迁,升到了上仪同的官职,不久拜为司金大夫,后来又加授开府。  隋高祖受禅后,提拔他做了鲁州刺史,没去上任,任检校庐州总管事。  不久又授为兖州刺史。  到任后,关押的数百名犯人,他审讯上十天就一一结案了,监狱里空荡荡的。  有一个陈州人名叫向道力的,假充高平郡守,在他就要去上任的时候,薛胄在途中遇到了他,发现他有问题,想把他留下来追问。  司马王君馥苦苦规劝,薛胄才让他到高平郡去了。  走后不久,薛胄又后悔了,马上派主簿去追赶拘禁道力。  有个在官署里任职的人,名叫徐俱罗,他曾当过海陵郡守,在此之前已被道力代替了他,等到现在,十年过去了,官府和老百姓都不曾发觉。  俱罗就对王君馥说:“向道力代我任郡守,已经多年了,刺史大人现在怎么还怀疑他呢?”王君馥把俱罗的话告诉薛胄,又一再向他请求。  薛胄呵斥王君馥说:“我已经清楚地知晓这个人是冒充的,司马你包庇奸人,罪当连坐!”王君馥这才停止劝说,于是前往逮捕道力,道力非常害怕,供认了假充之罪。  薛胄发现坏人并使之伏法,大都类似此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神明。  在这之前,兖州城东边,沂水、泗水合往南流,在大泽之中泛滥成灾,薛胄于是命令人们积石筑坝将其堵住,并疏通水道,使它向西流去。  这样,池塘沼泽之地都变成了良田。  又打通河道运输,使淮海边的人们都受到了利益。  老百姓们都依赖这条河得以为生,称这条河为“薛公丰兖渠”。  薛胄因天下太平,建议皇上登高祭天,以宣扬功德的盛大显赫。  于是派遣博士登上泰山,观览古迹,作《封禅图》和祭天的仪式礼节一并呈献给皇上。  高祖谦虚推让,没有应允。  后来薛胄转任郢州刺史,前前后后都有仁政。  后来调他回京,拜他为卫尉卿,不久转任大理卿,任职期间,执法宽厚公平,很有称职的名声。  后来薛胄升任刑部尚书。  当时左仆射高赹渐渐被皇上猜忌,等到王世积被杀之后,高赹也因事受到牵连。  皇上借此想定高赹之罪。  薛胄为他洗刷罪名,并且不偏不倚地讨论他的案件。  就因这件事,薛胄违背了圣旨,被用镣铐拘禁起来,很久才得到赦免。  后来派他查核相州政事,很有能干的名声。  恰逢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派叛将綦良向东掠夺土地,攻打慈州。  刺史上官政向薛胄求援,薛胄害怕叛军厉害,不敢抵抗。  綦良又率兵攻打薛胄,薛胄想用计退兵,就派亲近之人鲁世范劝说綦良:“天下的事情难得说清啊,薛胄作为人的臣子,在官与不在官,总要找到他应得的位置,你又何必苦苦相攻呢?”綦良于是弃之而去,进而谋取黎阳。  等到綦良被史祥击败,他弃军逃奔薛胄。  朝廷以为薛胄有二心,把他押解到大理寺。  相州的官吏、老百姓一向怀念他的恩德,到朝廷为他说好话的有一百多人。  薛胄最后还是因牵连被除名,发配流放岭南,在途中因病死去。  他有两个儿子:薛筠、薛献,一并知名于世。 ○宇文弼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  其先祖与北周帝王同一祖先。  其祖父宇文直力觐,西魏巨鹿太守。  父亲宇文珍,北周宕州刺史。  宇文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才。  仕北周为礼部上士,曾奉命出使邓至国、黑水、龙涸等羌人部落,前后来降的羌人部落三十多个。  回京后,奉诏修定《五礼》,书成而上奏皇上。  赐他公田十二顷,粮食一百石。  累次升迁,到任少吏部。  他提拔八个人当县令,他们都有突出的政绩,时人认为他有知人之明。  转任内史都上士。  周武帝将出兵河阳以讨伐北齐,与臣下商议,宇文弼献计说:“齐氏建国,到现在已经有几代了,虽说是无道,但藩邦作屏障,还有其人。  如今对他们用兵,要选择地方。  河阳是要冲,又是精兵聚集之处,即使我们尽力围攻,恐怕也难奏效。  如按我的看法,他们的汾州一带,城小山平,容易攻克。  用武之地,莫过于此。  请陛下明察。”武帝不听,出师,竟无功而还。  建德五年(576),大举讨伐齐国,还是用了宇文弼的计谋。  宇文弼于是召募三辅的豪侠少年几百人,别为一队,随武帝攻占晋州。  宇文弼身受三处创伤,仍然苦战不息,武帝奇壮不已。  后随武帝平定北齐,因军功拜授上仪同,封为武威县公爵,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缣采一千五百段,奴婢一百五十口,马牛羊一千多头,拜授司州总管司录。  周宣帝继位,宇文弼调任左守庙大夫。  当时突厥人侵犯甘州,宣帝令侯莫陈昶率兵打击突厥兵,宇文弼当监军。  宇文弼对侯莫陈昶说:“这狡黠的突厥兵,来时快如急箭,走时飞如离弦。  如要追击他们,的确难以赶上。  且宜挑选精良的骑兵,直奔祁连山之西。  贼人若收兵回去,必从蓼泉之北走。  这地方地势险要,且又低下潮湿。  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走完。  即使我们慢慢地去追,何愁追不上?敌人疲劳,我方安逸,打败他们是肯定的了。  若在此路拦击,真是上策。”侯莫陈昶不用其计,而是西取合黎,大军行动迟缓,突厥人已经出塞去了。  这一年,宇文弼又率兵随梁士彦攻占寿阳。  不久,改封他为安乐县公爵,增加食邑六百户,赐他缣采六百段,外加人口、马匹。  授他浍州刺史,不久转任南司州刺史。  后来,司马消难投奔陈国,宇文弼追赶不及,遇上陈国将领樊毅,大战于漳口,从早晨打到中午,三战三胜,俘虏陈军三千人。  授黄州刺史,继而转任南定州刺史。  开皇初年,因以前的战功,封为平昌县公爵,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  入京任尚书右丞。  当时西羌归顺,有诏让宇文弼当使者去安抚他们。  宇文弼设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京。  转任尚书左丞。  他当官正色凛然,为百官所惧惮。  开皇三年(583),突厥人进犯甘州,他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元帅窦荣定打败突厥。  回京后授太仆少卿,转任吏部侍郎。  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杨素出信州道,令宇文弼持节,为诸军节度,仍然兼任行军总管。  刘仁恩打败陈国将领吕仲肃,宇文弼曾参谋其事。  加授宇文弼开府,提升他当刑部尚书,兼任太子虞候率。  皇上曾亲自行尊师之礼。  宇文弼与博士们议论事理,词清致远,观者很注目。  皇上很高兴,对侍臣们说:“我今天看到了周公制定礼乐,看见了孔子论孝道,真是让我感到宽慰。”于是按等级赏赐宇文弼和众博士。  当时朝中以晋阳为重镇,并州的总管一定是亲王,其长史、司马也是一时的高选。  前任长史王韶去世,因宇文弼有文才武略,出京任并州总管府长史。  不久因父丧离职,随即有诏书调他复职。  开皇十八年(598),发起辽东战争,授宇文弼为元帅汉王府司马,仍兼任行军总管。  回朝后,他历任朔州、代州、吴州三州总管,都有能干的名声。  炀帝即位后,调他当刑部尚书,仍持节巡视黄河以北各地。  回京后授泉州刺史。  一年多后,又授为刑部尚书,继而转任礼部尚书。  宇文弼既以才能著称,历任职务都很显要,声望很高,人们谈论,大多被推许,炀帝很忌恨他。  当时炀帝逐渐好声色,尤其好征讨。  宇文弼对高赹说:“过去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用今天与他相比,不是太过份了吗?”又说:“修筑长城的劳役,不是急着要办的。”有人告他,他竟坐罪被杀,时年六十二岁,天下人都深感冤枉。  宇文弼所著辞赋二十多万字,又作《尚书注》、《孝经注》,行于时。  有儿子叫宇文俭、宇文瑗。 ○张衡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  祖父张嶷,西魏河阳太守。  父亲张光,北周万州刺史。  张衡幼怀大志,有鲠直之风。  十五岁,到太学学习。  他用心学习,认真研究,被同辈人所推许。  周武帝遭太后之丧,却与左右出去打猎。  张衡免冠露发,抓住武帝的坐骑,直言劝谏。  武帝嘉奖了他,赐他衣服一袭、良马一匹,提拔他当汉王侍读。  张衡又到沈重那里学习《三礼》,略略推究大意。  累次升迁,到任掌朝大夫。  隋高祖受禅登基后,拜授他为司门侍郎。  到晋王杨广为河北行台时,张衡历任刑部、度支二曹郎。  后因河北行台废置,授他为并州总管掾。  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扬州后,张衡又当他的总管掾。  晋王很亲重他。  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  夺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为张衡所提出。  因母丧离职,一年多后,重新作官,当扬州总管司马,赐缣采三百段。  开皇中,熙州人李英林聚众造反,设置文武百官。  朝廷以张衡为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讨伐平定叛军。  授为开府,赐奴婢一百三十口,缣采五百段,另加金银和牲畜。  晋王为皇太子后,授张衡为右庶子,兼任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继位,他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任银青光禄大夫,不久任御史大夫,很被炀帝亲近看重。  大业三年(607),炀帝到榆林郡后,回到太原,对张衡说:“我想到你家里去,你为我作东道主吧。”张衡于是赶到河内,与张家的人准备好牛肉美酒。  炀帝上太行山,开辟直路九十里,以到他家里。  炀帝很喜欢那里的山泉,留下来饮宴三天,因而对张衡说:“以前随先皇帝拜谒太行山的时候,途经洛阳,看到这里,深深遗憾不得相访,不料今日得遂夙愿。”张衡拜伏于地,谢谢皇上,并奉杯敬祝皇上。  炀帝更高兴,赐他住宅旁的田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缣采六百段,衣服一袭,御用食器一具。  张衡推辞,炀帝说:“天子到了哪里,之所以叫‘幸’,就是因为这。  不必推辞了。”张衡又给炀帝献食,炀帝下令赐给公卿,一直到卫士们,无不沾光。  张衡因是炀帝当藩王时的故交,恩宠无人可比,很有些骄贵。  次年,炀帝到汾阳宫,宴请随从官吏,特赐绢帛五百匹。  当时炀帝想扩建汾阳宫,让张衡和纪弘整画好图纸奏上。  张衡借机进谏说:“这几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惫,请您留点神,稍稍少搞点这类事。”炀帝心里很不舒服。  炀帝曾看着张衡,对侍臣们说:“张衡自以为因为他的计谋,才让我有天下。”当时齐王杨..失爱于炀帝,炀帝秘密让人找杨..的过失。  有人告张衡违反制度,将伊阙令皇甫诩带到汾阳宫。  又说以前炀帝到涿郡以及祭祠恒岳时,那些来谒见的父老乡亲,衣冠大多不整。  炀帝怪罪张衡,身为司法官,不能检举处理这些问题,让他出京当榆林太守。  次年,炀帝又到汾阳宫,张衡正在督促劳役修筑楼烦城,因而拜见炀帝。  炀帝厌恶张衡没有消瘦,以为他不想过失,因此对张衡说:“你长得很肥,应暂且回到郡里去。”张衡又到榆林郡去。  继而令张衡监督修江都宫的劳役。  有人到张衡那里告监修江都宫的人,张衡不为他处理,却把状纸交给那个监工,这个人吃了监工更大的亏。  礼部尚书杨玄感出使到江都,这个人到玄感处喊冤。  玄感自然认为张衡的作法不对。  到与张衡相见时,玄感又没说什么。  张衡又先对玄感说:“薛道衡真是被冤死的。”玄感把这些事都报告给了炀帝。  江都丞王世充又奏张衡频频减少劳役的饭食。  炀帝于是发怒,把张衡关起来,送到江都市,将要杀他,过了很久才放他,除名为民,放他回老家乡里。  炀帝常令亲信窥探张衡在作些什么。  大业八年(612),炀帝从辽东回到京都,张衡的小妾说他心怀怨恨,诽谤朝政,炀帝竟然赐他在家里自尽。  他临死时大声说:“我为世人作了什么好事哦,还想久活!”监督行刑的塞耳不敢听,下令杀了他。  义宁中(617),因其死于无辜,追赠他为大将军、南阳郡公。  谥号叫“忠”。  有子叫张希玄。 ○杨汪  杨汪字元度,本是弘农郡华阴县人。  曾祖父杨顺,迁居河东。  父亲杨琛,任仪同三司,杨汪显贵后,被追赠为平乡县公爵。  杨汪小时,凶狠粗疏,好与人打群架,他打了谁,没有不被打倒的。  长大后才折节读书,专精《左传》,通晓《三礼》。  开始作官,任北周冀王的侍读,冀王很看重他,常说:“杨侍读品德、学业都十分好,是我的穆生啊。”此后,杨汪又向沈重讨教《礼》,到刘臻处学习《汉书》。  二人推许他说:“我们不如他。”他因此出了名。  累次升迁,到当夏官府都上士。  到隋高祖当北周丞相时,让他执掌军事,授他为掌朝下大夫。  隋高祖受禅登基后,封他为平乡县伯爵,食邑二百户。  他历任尚书省的司勋、兵部二曹的郎官,秦州总管长史,有聪明能干的名声。  升任尚书左丞,因事被免职。  后来历任荆州、洛阳二州的长史。  每每听政有空,总是延请学生,讲授经史。  当时人都称赞他。  几年后,高祖对谏议大夫王达说:“你为我找一个好左丞。”王达于是私下对杨汪说:“我要推荐你当左丞。  如事情成功了,你当送我良田以相回报。”杨汪把王达的话报告给高祖,王达因此得罪,最后还是授杨汪为尚书左丞。  杨汪熟悉法律,善于分析判断,当时称为称职。  炀帝即位后,杨汪任大理卿。  杨汪到任了两天,炀帝将要亲自去看看囚徒。  那时关了两百多人,杨汪通宵研究案情,审理问题,到那天早晨报告炀帝,曲尽其事,一无遗漏错误,炀帝很赞赏他。  一年多后,授国子祭酒。  炀帝令文武百官都去向他学习,与杨汪讲论问题,天下的大儒博学之士大多汇集在那里,大家论辩难题蜂涌而起,都不能难倒他。  炀帝让御史记下他们的问答,报给他。  炀帝看了记录,很高兴,赐杨汪良马一匹。  大业中(605~616),任杨汪为银青光禄大夫。  杨玄感反于黄河以南后,赞治裴弘策出兵抵抗,官军作战不利,弘策退回,遇到杨汪,两人窃窃私语。  继而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又状告杨汪。  炀帝怀疑杨汪,把他调出京都当梁郡通守。  后来李密已经逼进东都,其部下频频进犯梁郡,杨汪领兵抵抗,频频挫败李密军的锋锐。  炀帝死后,王世充推举越王杨侗为国主,调杨汪当吏部尚书,很被亲近重用。  王世充自己称帝后,杨汪又为世充干事。  平定王世充后,杨汪以凶党罪处死。
推荐古诗: 轻肥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遣怀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秋登兰山寄张五漆园送梓州李使君出守桐庐道中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洞仙歌(冰肌玉骨)

推荐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鸣鳖应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 不弃草昧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