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军对垒中,误敌疲敌,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有效战法。秦朝灭楚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夺取胜利的一个例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之 225 年),秦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韩、赵、魏已不复存在,燕也成囊中之物。秦于是把征讨的目标指向南方的楚国。秦王政召集王翦、李信等将领商讨灭楚大计,年青气盛的李信夸下海口,只要二十万军队便可取荆灭楚,老将王翦却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六十万大军难以获胜。秦王政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认为王翦己老朽不可用,遂用李信为大将,蒙式为副将,率军二十万伐楚。李信,蒙武分兵两路深入楚地,企图围歼楚军。楚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军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回军与蒙武会师。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乘秦军无备,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出其不意地向秦军发起攻击,攻破秦军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李信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这时才痛悔不用王翦之议,于是重新起用王翦。王翦依旧重申,楚国人多地广,虽已无昔日雄风,但毕竟具备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非用六十万兵力不可。秦王慨然允诺。王翦率军迅速攻下楚国陈(今河南淮阳)以南至平舆(今河南平舆)一带地区。楚国见形势危急,便倾国中之兵,由项燕率领,欲同秦军决一死战。王翦根据对阵楚军兵力众多、士气正旺、求战心切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敌疲而击的方针,命令部队安寨守营,坚壁不出。楚军百般挑战,王翦皆置之不理,给楚军一种长期驻守的假象。与此同时,王翦又根据秦军大多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气候、地形等不能立即适应的情况,加紧进行针对性训练。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不断挑战而秦军坚守不应,以为秦军已无意进攻,于是拔营东归。王翦看到时机己到,下令部队追击,楚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惨遭毁灭性的打击。王翦乘胜进军,于次年俘虏楚王,楚国灭亡。
此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之一。秦军之所以最终取胜。关键在于王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大军压境时坚壁不战,养精蓄锐,使意气正盛的楚军劳顿疲惫,锐气渐消,不战自弱,而后乘楚军撤退之机,出敌不意,倾师掩击,终于取得了胜利。
推荐古诗:
轻肥、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遣怀、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秋登兰山寄张五、
漆园、
送梓州李使君、
出守桐庐道中、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洞仙歌(冰肌玉骨)
推荐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鸣鳖应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 不弃草昧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