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 朝代:清朝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汉武帝的奶妈在宫外犯法,武帝想按律论罪以明法纪,奶妈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件事不是用言辞就可以打动皇上的,你如果真的想免罪,只有在你向皇上辞别时,频频回头看皇上,但记住千...查看全部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查看全部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查看全部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查看全部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查看全部
推荐古诗: 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一、渡湘江、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题菊花、竹里馆、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春日词(春云阴阴雪欲落)、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推荐诗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推荐游戏: 【二侯行事在方册】的下一句是什么、【[1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下一句是什么、【白黑既可变】的下一句是什么、【四面无附枝】的下一句是什么、【千里黄云白日曛】的下一句是什么、 【泣麟老人终困厄】的上一句是什么、【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上一句是什么、【丹青何足论】的上一句是什么、【中心有通理】的上一句是什么、【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