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反义词
- 本质 (本质,本质) 1.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 ▶晋·刘智《论天》:“言闇虚者,以为当日之冲,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闇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于蔽,则大于本质。” ▶明·王廷相《慎言•干运》:“星之陨也,光气之溢也,本质未始穷也,陨而即灭也。” 2.指本来的状貌。 ▶隋·薛道衡《昭君辞》:“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娥眉非本
- 理论 (理论,理论) 1.说理立论;依理评论。 ▶《北史•崔光韶传》:“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至于人伦名教,得失之间,榷而论之,不以一毫假物。” ▶唐·郑谷《故少师从翁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水浒传》第五回:“皇城干事全不济事,还是大官人理论得是!” 2.据理争论;讲理。 ▶元·无名氏《冯玉兰
- 名义 (名义,名义) 1.名声与道义。 ▶《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 ▶《南史•袁粲传》:“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清·恽敬《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颠倒
- 内部 (内部,内部) 1.指某一范围以内。 ▶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 ▶周恩来《建设与团结》:“现在我们内部还有破坏团结的因素存在,所以团结问题更加重要。” 2.深层的,而不是表面的。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二:“血流得不多,但那内部的出血不用说是很
- 空洞 I 1.空无所有;空虚。 ▶宋·林逋《深居杂兴》诗序:“鄙夫则不然,胸腹空洞,谫然无所存置。”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半夜三更,她一个人爬起来,偷偷摸进空洞幽暗的堂屋,低声细气练她的口才。”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没有兰兰,他们过去十几年的生活,该是多么空洞啊!” 2.道教语。谓化生元气的太虚之
- 幻想 1.不切实际的、不能实现的一种想象。 ▶清·李渔《玉搔头•抗节》:“空将这假笑痴颦,费伊的幻想。” ▶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序》:“神话里的天和地,根本上便不是人类幻想的结果,而是记录着真实的古代人的苦斗的经过。” 2.泛指想象。 ▶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的祖先在歷史的黎明时期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叫大禹。”
- 表面 1.事物的外在现象,一般指非本质的部分。 ▶巴金《怀念萧珊》:“表面上的平静是虚假的。”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我说,战争和快乐主义不能相容,这还是表面的世俗的看法。” 2.物体跟外界接触的部分。如:这钢筋表面生銹。
- 理想 1.理论,学说。 ▶清·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六三》:“何燕泉《余冬叙录》:透光镜,日中映之,背上花样文字,尽存影中……英人傅兰雅·光绪三年《格致汇编》互相问答中,时有华人以此镜(透光镜)问之,答以光学内无此理想。” 2.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 ▶茅盾《开荒》:“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 ▶
实际意思:(实际,实际)
1.佛教语。指“真如”、“法性”境界。犹言实相。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
▶晋·王羲之《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证不可说之实际,解不可说之法门。”
▶宋·陆游《周元吉蟠室》诗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