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的近义词
- 校勘 1.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着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重印干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 考订 (考订,考订)考核订正。 ▶宋·秦观《谋主》:“将有天下之事,未尝不先于谋。故考订卿士之议,参酌庶人之言,所以谋之于明也。” ▶元·揭傒斯《孔氏谱序》:“拜曲阜林庙,且因以考订其谱谍,而收其所未续者。” ▶清·沈覆《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昔阳湖·孙氏,分着述与考据为二:以
- 校订 (校订,校订)校勘订正。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近予见宋板《大戴礼》,乃秦景旸阅本,口字并非方空圈。 ▶景旸讳四麟,系前代邑中藏书家,校订颇精审可据。”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孔编修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序》:“近时戴东原编修、卢绍弓学士,相继校订,蹊迳渐闢。” ▶巴金《一颗红心--悼念曹葆华同志》:“他基本上恢复了视力以后,又拿
- 纠正 (纠正,纠正) 1.犹纠举。 ▶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一》:“是时司隶校尉虞翊,纠正邪枉无所迴避。” ▶《隋书•孝义传•李德饶》:“转监察御史,纠正不避贵戚。” 2.改正。 ▶明·宋濂《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夫教授之职,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其不如规者,其责实至重也。” ▶谢觉哉《不
- 厘正
- 改正 I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 ▶《汉书•谷永传》:“不求之身,无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 ▶宋·何薳《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说十年以后的事了。” ▶巴金《纪
- 勘误 (勘误,勘误)校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如:勘误表。
- 订正 (订正,订正)谓校订、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 ▶《宋书•礼志一》:“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 ▶宋·刘挚《谢馆职启》:“小言之则订正国籍文字之异同,大言之则预闻朝廷政事之论议。” ▶清·周亮工《又与高康生书》:“文选烦足下订其讹字,即一圈一点,皆烦订正。” ▶孙犁《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
- 矫正 (矫正,矫正)改正;纠正。 ▶《汉书•李寻传》:“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 ▶《南史•刘穆之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
- 校阅 (校阅,校阅) 1.查核,察看。 ▶《魏书•太宗纪》:“诏使者巡行诸州,校阅守宰资财,非自家所赍,悉簿为赋。” 2.审阅校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查之。” ▶巴
- 校核 (参见校覈)校对,核查。 ▶舒新城《争取<辞海>的高度水平》:“在付印过程中,又再一次将校样分送编写单位校核、修改。” ▶《花城》1984年第1期:“作为分队技术负责人,他得亲自检查岩芯,校核编录。”
校正意思:
1.古代管理马匹的官。
▶《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
▶杨伯峻注:“襄九年《传》‘使校正出马’,则校正为掌马之官。
▶《周礼•夏官》有‘校人’,职掌与校正相同。”参见“校人”。
2.校书、正字二官名的连称。
▶《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