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的近义词
- 纠正 (纠正,纠正) 1.犹纠举。 ▶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一》:“是时司隶校尉虞翊,纠正邪枉无所迴避。” ▶《隋书•孝义传•李德饶》:“转监察御史,纠正不避贵戚。” 2.改正。 ▶明·宋濂《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夫教授之职,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其不如规者,其责实至重也。” ▶谢觉哉《不
- 修整 (参见脩整) 1.修饰(容貌)。 2.整修;整治。 ▶《南史•徐羡之传》:“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修整之,南望钟山。”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这山东·王尚书府中水牌在上的,就是小人的船,新修整得好,又坚固又干凈。” ▶冰心《寄小读者》一八:“这城五十年前还是荒野,如今竟修整得美好异常。”
- 厘正
- 修改 (参见脩改) 1.改正过失或缺点、错误。 ▶《晋书•苻生载记》:“健将杀之,雄止之曰:‘儿长成自当修改,何至便可如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周处﹞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隋书•高祖纪下》:“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 ▶巴金《<爝火集>后记》:“所以我回到宿舍就把前一天写
- 改正 I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 ▶《汉书•谷永传》:“不求之身,无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 ▶宋·何薳《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说十年以后的事了。” ▶巴金《纪
- 更正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奏其有不当,则驳下更正之。”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命名禁字》:“本朝正德初,刘瑾盗柄时,亦矫诏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 ▶孙犁《秀露集•谈校对工作》:“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算是为自己的文章,作个更正。”
- 订正 (订正,订正)谓校订、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 ▶《宋书•礼志一》:“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 ▶宋·刘挚《谢馆职启》:“小言之则订正国籍文字之异同,大言之则预闻朝廷政事之论议。” ▶清·周亮工《又与高康生书》:“文选烦足下订其讹字,即一圈一点,皆烦订正。” ▶孙犁《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
- 删改 (删改,删改)删除改动。 ▶《晋书•荀顗传》:“顗上请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孔颢共删改旧文,撰定晋礼。” ▶《朱子语类》卷三九:“如乡饮酒礼,向来所行,真成彊人行之,何益?所以难久。不若只就今时宴饮之礼中删改行之。” ▶《宋史•刑法志一》:“干道新书,尚多牴牾。诏户部尚书蔡洸详定之,凡删改九百余条,号《淳熙敕令格式》。” ▶《红楼梦》第三
- 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巴金《“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不管怎样,歷史总是篡改不了的。”
- 矫正 (矫正,矫正)改正;纠正。 ▶《汉书•李寻传》:“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 ▶《南史•刘穆之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
- 匡谬 (匡谬,匡谬)纠正错误。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若夫匡谬正讹,仍有望于博雅君子。” ▶清·冯桂芬《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序》:“钮氏树玉·段注订徐氏承庆段注,匡谬至勒为专书。”
- 批改 修改文章、作业等并加批语。 ▶巴金《家》十一:“五叔把他最近写的诗文交给祖父,请祖父批改。” ▶《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顾老师紧张地为孩子热汤药。又匆匆地收拾起昨晚为学生刚批改好的作业本和准备要带的早点。”
- 匡正 扶正;纠正。 ▶《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敢不听从?”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清·昭槤《啸亭杂录•朱文正》:“时抚军为黄检·文襄公之孙也,少年纨裤,贪黩骄奢,公时匡正之。” ▶祖慰·节流《线》:“人民的政法人员不是文过饰非的政客,他们心地光明,在匡正纠误时喟然叹曰:‘这是歷史的嘲弄,
修正意思:(参见脩正)
1.遵行正道。
▶《汉书•贾山传》:“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
▶《汉书•辛庆忌传》:“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
2.指遵行正道的人。
▶《荀子•修身》:“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3.治理。
▶《荀子•王霸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