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搜成语 > 诗词大全> 檄移翻译

檄移翻译

查看檄移全诗

  《檄(xí习)移》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篇,论述檄、移两种文体,重点是讲檄文。檄文“或称露布”。“露布”在汉魏六朝期间和檄文基本相同,唐宋以后,檄文就专指出师前对敌人的书面讨伐,“露布”则专指战胜后的告捷文书。

  本篇分檄和移两个部分,前两段讲檄,第三段讲移,第一段从檄的起源,讲到战国时期正式出现檄文以后的主要作品,结合论述檄文在征讨敌人中应起的作用。第二段讲檄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第三段简论移和檄、移的区别。

  “奉辞伐罪”的檄文,是用于军事行动的宣传文,具有较强的战斗性。刘勰所讲檄文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奋其武威,使敌人闻风丧胆,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斗志;二是充分揭露敌人的罪恶,说明其恶贯满盈,死到临头;三是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敌人的万丈高城,不攻自破。怎样才能使檄文产生这样巨大的效果?刘勰所总结的写作要求是:第一,从善恶、天道、人事、强弱、权势等各个方面分析敌我形势,说明我胜敌败的必然性;第二,表达方法上既要基于国家的信誉,又要参以兵诈,既不要太老实,又要写得冠冕堂皇;第三,叙事说理,都要明确果断,气势旺盛而信心百倍。

  (一)  雷声的震动,从光耀的闪电开始;军队的出征,要首先传出其威武的声势。因此,看到闪电就害怕巨雷,听到声势就害怕军威。军事行动首先要传出声威,这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相传有虞氏便开始警诫国内百姓,夏后氏已开始教训军队,殷代帝王也曾在军门外训示百姓,周代帝王在交战之前对军队进行过训誓。由此可见,无论有虞氏的警戒士兵,还是夏、商、周的教训部队,都是宣传教育自己的民众,还没有用到敌人的。到周穆王西征大戎时,祭公谋父提出:“古代有威严地谴责敌人的训令,有诰诫对方的文告。”这就是檄文的源头了。到春秋时期的征伐,因为是诸侯发起的,恐怕对方不服,所以出兵必须有一定的名义,用以振奋自己的威风,揭发对方的昏乱;这也就是刘献公所说的:“一方面用文辞告诫对方,一方面用武力强迫对方。”春秋时齐桓公征讨楚国,就首先责问了楚国不进贡茅草等罪过;晋厉公讨伐秦国,曾斥责秦国侵挠焚烧晋国箕、郜等地的罪行;齐国的管仲,晋国的吕相,在齐晋两国出兵之前向敌国的指责,仔细研究它的意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檄文了。到了战国时期,才正式称这种文辞为“檄”。所谓“檄”,就是明白,就是把问题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张仪的《为文檄告楚相》,是一尺二寸长的简书,因为是明白昭著的文字,所以有的称为“露布”,用以扩大视听。出兵是平乱的重大事件,任何个人都不敢自作主张。即使皇帝亲自出征,也要说,他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诸侯用兵,就说他是敬奉帝王之命来进行诛伐。所以,古代帝王遣将出征时,不仅亲自推车送出,还要授给将领处理都城之外的军事大权。奉持正直之辞去讨伐敌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动果敢坚毅,并且要用有力的檄文,形成强大的威力:使讨敌的声威如暴风袭击,气势如彗星横扫;振奋全军将士的威怒,聚集于讨伐的罪人;说明敌人的罪恶已到了必须惩罚的时候,显示出敌人恶贯满盈的气数;用以动摇作恶者的胆量,稳定顺服者的决心;使敌人的百尺战车,被咫尺檄文摧毁,万丈城墙,被一纸檄文推倒。东汉隗嚣的《移檄告郡国》,列举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状。它的文字不加雕饰,但用辞确切,事理明显,这说明隗嚣门下的文士,已掌握檄文的基本体制了。汉未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写得理直气壮。虽然其中骂曹嵩是宦官的养子等,对其隐密揭露过分;说曹操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从事的挖坟盗墓活动,有点诬过其实,但能以抗直的文辞写其罪过,他的揭露就十分明白了。陈琳敢于对着曹操的锋芒,幸而后来竟免于被曹操当做袁绍的党羽而杀掉。魏国钟会的《移蜀将吏士民檄》,用历史事实作证验,也讲得很明白。东晋桓温的《檄胡文》,着眼于敌人的罪恶更为急切。以上这些,都是写得很有力的檄文。

  (二)  檄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者是表明我方的美善兴盛,或者是述说敌方的苛刻残暴;指明天道,分析人事,计算强弱,衡量权势;引往事以预卜敌方失败的命运,举成例示对方以鉴戒。这样说虽要本于国家的信用,其实要加上用兵的诈谋。用巧诈之辞来宣传自己的意旨,用光明有正大的言辞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以上几点,是所有的檄文都不能违背的。因此,檄文的写作,无论确立意义或运用文辞,都必须坚强有力。插上羽毛的檄文是表示紧急,就不能把文辞写得过于松缓;敞露简板向大众宣传的檄文,就不应把意义写得隐晦不明。必须把事理写得清楚明白,气势旺盛而文辞果断,这就是写檄文的基本要点。如果卖弄曲折之趣,细密之巧,这种才能对檄文来说,就没有什么可取了。此外,州郡征召官吏的文书,也叫做“檄”,这也是取公开推举的意思。

  (三)  所谓“移”,就是转变;就是移风易俗,发出命令老百姓就随从执行。西汉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文辞明白而比喻广博,已具有移和檄的特征。到东汉刘歆写的《移太常博士书》,文辞有力而意义明辨,这是政治方面最早的一篇移文。西晋陆机的《移百官》,言辞简约而叙事明显,这是军事方面一篇重要的移文。所以,檄和移通用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在军事上,对反对派用檄,对顺从的人则用移。用移文来淘洗老百姓的思想,使上下牢固一致。移和檄的意思和运用虽然稍有不同,但体制和基本意义是大致相同的;移文的情况和上述檄文错综相近,所以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四)  总之,好像三面驱赶禽兽,要把捕网的一面放松;对各种罪人的征伐,先要用檄文声讨。檄文要像明镜一样让对方照清其吉凶,像占卜一样向敌人表明其成败。要狠狠打击罪魁祸首,消灭那害人的毒虫。移文确实可以移风易俗,就如草的顺风倒伏。

推荐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田园乐七首(采菱渡头风急)声声慢(寻寻觅觅)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和侄女王城(东风未肯入东门)别诸弟(梦魂常向故乡驰)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醉落魄(轻云微月)采桑子(别来长记西楼事)

推荐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爱莫能助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兽率舞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 博闻强识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