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āi zhuàn 意思:(哀啭,哀啭)见“哀转”。
读音:āi zhěng 意思:怜恤而拯救。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乞降春天之润,哀拯其急,不复猜疑,绝其委命。”
读音:āi yǐn 意思:(哀隐,哀隐)犹恻隐。 ▶章炳麟《军人贵贱论》:“此其心至哀隐,其行亦天下之至高也。”
读音:āi xiōng 意思:指遭父母之丧。 ▶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宋公神道碑奉敕撰》:“今也哀凶,怙恃弗终。号天罔极,鞠育何功!”
读音:āi xù 意思:(参见哀卹)亦作“哀卹”。 怜悯抚慰。 ▶《左传•文公十三年》“子家赋《鸿鴈》”晋·杜预注:“《鸿雁》,《诗•小雅》,义取侯伯哀恤鳏寡有征行之劳。” ▶孔颖达疏:“《鸿雁》,美宣王劳来诸侯之诗也。” ▶唐·李翱《疏改税法》:“虽明诏屡下,哀恤元元;不改其法,终无所救。”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二人皆葬镇江府界,可令本郡致祭
读音:āi cuī 意思: 1.哀伤;悲痛。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考异四》:“遽罹祸变,弥剧哀摧。” 2.指居丧之时。 ▶宋·王禹偁《代吕相公辞起复第二表》:“臣方处哀摧,忽闻恩命。”
读音:āi jìng 意思: 1.怜恤,同情。 ▶《书•吕刑》:“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孔传:“当怜下人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按《尚书大传》卷二引作“哀矜哲狱”。 2.悲痛庄敬。 ▶《荀子•礼论》:“故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宫庙礼哀敬,枌邑道严玄。”
读音:āi hè 意思:凄凉冷落的深谷。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爽籁警幽律,哀壑叩虚牝。” ▶明·高启《题朱泽民荆南旧业图》诗:“大阴垂雨尚淋灕,哀壑迴风更萧瑟。”
读音:āi píng 意思:汉·哀帝与平帝的并称。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至乎哀·平,异姓秉权;假周公之事,而为田常之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通儒讨覈,谓起哀·平。” ▶章炳麟《信史上》:“且经籍毁于秦,何故纬书不见燔爇?其传在汉,又近起哀·平间,无有授受,公执今文,以其有师法。”
读音:āi qíng 意思:悲伤的感情。 ▶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至于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 ▶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哀情逢吉语,惝怳难为双。”
读音:āi qǐng 意思:(哀请,哀请)哀告,哀求。 ▶明·沈德符《野获编•果报•冤报》:“众惧,哀请曰:‘君言良是,我曹不敢代为解。’”清·葆光子《物妖志•兽类•貍》:“女以死哀请,立不肯去。”
读音:āi róng 意思: 1.致哀之声从容。一说致哀时稍为容饰。 ▶《礼记•间传》:“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 ▶孔颖达疏:“言小功缌麻,其情既轻,哀声从容,于理可也。” ▶孙希旦集解:“愚谓哀容者,言虽致哀而稍为容饰,丧弥轻也。” 2.悲伤的容色。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
读音:āi sà 意思:(哀飒,哀飒)谓凄凉肃杀。 ▶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七:“烟尘一长望,哀飒正摧颜。”
读音:āi dài 意思:(哀骀,哀骀)丑貌。 ▶《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哀骀’,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 ▶南朝·陈徐陵《与王吴郡僧智书》:“旌贲江园,采拾衡巷,遂以哀骀不弃,瓮盎无遗。”
读音:āi shū 意思:(哀书,哀书)指帝王的遗诏。 ▶明·何景明《送张行人赍大行皇帝遗诏使秦蜀》诗:“九霄持使节,万里捧哀书。”
读音:āi shù 意思:同情宽恕。 ▶宋·王安石《谢孙龙图启》:“尚幸仁明,傥存哀恕。”
读音:āi shí 意思:(哀识,哀识)爱重赏识。 ▶《后汉书•杨秉传》:“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曜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
读音:āi qú 意思:
读音:āi qí 意思:哀求。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壬辰,刘守光遣使王遵化致书哀祈于德威。”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顾可汗母向夫人惧西国之灭,旦夕守阙,哭泣哀祈,匐匍请罪。” ▶清·陆嵩《望雨》诗:“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
读音:āi pò 意思:悲痛困迫。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新妇有哀迫之事,须面见姑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锡九哀迫中,尚望妻归;久而渺然,悲愤益切。”